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5|回复: 0

 无主之作时代辩证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6 18: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無主之作時代辯證藝術.jpg

  图:Kurt(左)与Ellie如愿去到自由的土地

  《无主之作》(Never Look Away)是德国竞逐今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入选最後五强。不过,《无主之作》最终也没有夺得这个奖项。」刘伟霖

  现在本地片商将这部长三小时的作品购入,没记错的话,《无主之作》导演冯多纳斯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的成名作《窃听者》(The Life of Others)也是由同一片商带到香港。该片在本地发行的影碟,流通量极高,可见这位导演冲破了语言、文化,甚至是雅俗的差异。

  《无主之作》以德国画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生於一九三二年)的故事作蓝本,不过冯多纳斯马克兼任编剧,很快便决定不会忠实描写李希特的人生,要谈更重要的历史及艺术议题,所以他从李希特的人生点滴任意选取,再加上一些虚构又极富娱乐性的情节,於是连主角在内的许多角色,即使是从真实人物取材,都要换上虚构的名字,主人公的名字变作Kurt Barnert。

  Kurt成长於纳粹德国的德累斯顿(Dresden),他目睹做教师的父亲先是对抗纳粹,最後就范。其年轻貌美的姨姨Elisabeth启发他的艺术天分,教他从心中鄙视纳粹的落後艺术观,然而姨姨获派向希特勒(Adolf Hitler)献花後,居然兴奋得发狂。因为纳粹信奉优生学,Elisabeth先被绝育然後被毒杀,而Kurt在乡郊,目睹德累斯顿被美军於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三日大空袭,成为火海。

  二战过後,Kurt在东德政权下长大,他以艺术为志,但一直受到「社会现实主义」的美学训练,即使毕业後才华被赏识,仍是患得患失。他在美术学院遇上一生最爱Ellie,Ellie是有势力家庭的掌上明珠,其父Seeband可能早在战前,便已经和Kurt一家有点瓜葛……

  Kurt终於在一九六一年和Ellie移居西德,但自由的环境却令他找不到艺术方向,在找到自己的风格及使命之前,他先要追溯自己过去人生的轨迹,才能突破樽颈。

  三种意识形态

  影片长三个小时,细致地分成三个部分,也象徵了Kurt经历的三种意识形态:纳粹主义、共产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不用多说,导演也是要将Kurt这三段生活,比拟德国本身,差不多可以说,他对这三种「主义」各打三十大板,纳粹应该是打够一百大板。Elisabeth的疯狂既是源於(但不是完全)李希特真实的家族史,但导演进一步用她来代表希特勒怎样令德国人着魔,Kurt父亲的随风摆柳(虽是受到妻子的唆摆),似是代表导演斥责当时德国人的软弱,所以受到战火的蹂躏。

  据知李希特对电影非常不满,也难怪,因为导演既要高调取材自其人生,但又把故事作得很大。情况令我想起宫崎骏的《风起了》,将两个真实故事肆意混合,去当成一个真实人物的人生。宫崎骏打的是死人的主意,可是李希特虽老但健在,就不会那麽客气。

  最近看了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作品《千羽鹤》的两个电影版本,虽然两个版本都是由新藤兼人编写剧本,但他写第一版时,居然直斥原着缺乏剧力,又把原有主角们的肉体关系,变成神交,这个第一版真是乱改一通,不过「乱改」不代表难看。到第二版新藤就大致回复小说原貌(川端当时刚获诺贝尔文学奖),可是我又怀念第一版的顺畅节奏,以及原着没有的「完整」情节及笑点连连,《无主之作》也会令观众觉得很紧凑、经常发笑,忘记三小时的片长以及沉重的题材。

  合乎精英口味

  不过《无主之作》的弱点,表面上是不忠不实任意创作,但深入一点看,其实是导演太想将「大时代」和主人公的艺术创作拉上关系。片中Kurt的艺术突破,和李希特的成名风格大致相同。我看就是导演执意要将这一种风格,塑造(其实就是歪曲)成主人公经历纳粹、东德、西德三种意识形态之後的结果,所以导演必定要写出一个传奇到不能传奇的故事,才会令这种「时代与艺术」的立论说得通。

  本地片商也带来一部几年前有关李希特的纪录片《李希特自画像》(Gerhard Richter Painting)。该片重点不在於重塑李希特的人生,集中於二○○九年左右李希特作画及展览作品的点滴,作画的段落颇多。当然,这也代表了李希特多少有点吃老本及「量产」作品的味道。

  《李希特自画像》中的访问者(应该是导演Corinna Belz)对李希特的作画方式有点疑问,到底他是不是乱来?有计划还是随意?不过该片还是让李希特have the last word(大意是最後定案)。我也同意李希特这种抽象画不是乱来,让人看来舒舒服服,非传统得来又不会难以捉摸,对李希特的成功没有太多怀疑。

  不过,李希特的画虽然不惹人厌,但不会令我有很强烈、突破或顿悟的感受。凑巧《无主之作》的配乐,由近年炙手可热的麦士李希特(Max Richter)作曲,他与画家同姓但没有关系。本片的音乐,以及麦士的许多音乐,同样令我有一种「有点前卫」的感觉,却一样是「不讨厌但不深刻」。《无主之作》这部片跟麦士李希特的音乐,同样受许多香港文化界朋友欢迎,从这点看出,似乎它合乎「精英口味」,只不过是在「七八十分」的空间徘徊吧。

  【来源:大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5 0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