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今日肇庆的城市景象
说起妇孺皆知的包青天,大家第一时间会想起什麽?是开封府和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一声「威武」,还是一张黑黑的脸和额头上一轮弯弯的半月?但是,真实的包公一点也不黑,额头上没有弯月,更没有展护卫和王马张赵,而且最早成就他青天美名的地方也不是开封府,而是端州,即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一的肇庆。
「畅游湾区」系列七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 文、图
在中国,包拯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後世则敬称他为包公。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被贬为端州知府,任期三年。当年42岁的包公出任端州知府,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相当於现在的市长一职。虽然被贬到被视为「土旷民惰,不力於耕,夷僚杂居」的落後地区,包公并没有因此消极,而是像今天的官员一样,到任後第一时间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下乡」发现了很多问题,并立刻一一着手解决。於是,今天的肇庆到处都留下了包公的足迹。
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曾说,包拯在端州任知府的三年,是他最接近黎民百姓的三年。正是得益於任职端州期间突出的政绩与口碑,为他後来权知开封府打下了基础,继而步步陞迁,官拜枢密副使,并最终成了天下人称赞的「包青天」。
包公祠建筑群古朴
今天的肇庆城西,有一座古朴大气的仿宋建筑群,那是当地人为了纪念宋代名臣包拯所建立的祠堂。其实包公去世後不久,端州郡守蒋续有感於包公善政,在北宋熙宁中(1068-1077年)於郡署内仪门之左,创建肇庆第一座包公祠,在近千年时间里代有迁移,直至1988年易址重建於城西,又於2014年重修扩建。
重修後的包公祠2015年落成,正殿塑包公金身坐像,东西配殿绘包公政绩及民间传奇壁画。祠堂外,一座三米高的包公像高高立起,一手执笔、一手抚剑的形象,让人大感新鲜。
导游说,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包公,而非戏剧中脸谱化的包公,当时的设计者费尽心思,不仅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包公画像为依据,还按照画像脸部骨骼,利用科技手段倒推出42岁时包公的脸谱,再请美术老师画出画像,力求让铜像贴近包公的历史形象。关於佩剑的问题,则可以从铜像底坐标注的包公职务全称「知端州军州事」中找到答案。透过铜像,游客可以清楚知道,42岁的包公非常儒雅,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中年美大叔。
进入包公祠,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堵砖墙以及「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鈎。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余训,毋贻来者羞。」的诗句。这首《书端州郡斋壁》是包拯创作於端州、留存史册的唯一诗作,对前来参观的游客了解包公和包公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参观包公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包公为官前孝侍父母的故事到包公在端州挖掘水井、开发农业的事迹,从史书中的包公再到民间传说戏剧里的包公、影视演绎中的包公,从内地「包黑炭」到驰名欧洲的《灰阑记》包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原貌」,8000多平方米的展示,让游客一园「看遍包公大全」。不看不知道,原来包公给後人留下的不止是数之不尽的艺术形象和表演方式,在商业领域「包公」的贡献同样突出,在商标、广告、门票、扑克、海报等随处可见,邮政类的包公题材也时有展现。
突显交通枢纽地位
包公在肇庆治理三年,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筑城池、修水利,挖水井、治瘴疠,建书院、兴教育,为肇庆今後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凭藉2200多年的历史,以及曾为西江流域乃至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底蕴,肇庆在全域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今天的肇庆,「一条黄金水道、一条快速干线、六条轨道交通、七条高速」的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将在「十三五」时期基本确立大湾区连接大西南交通枢纽地位。随着多个百亿级项目、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新机场、高铁、城轨等大型交通枢纽的落地,肇庆正崛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之城」,成为大湾区极具发展潜力和承载力的城市。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