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请问,你们的费用是?」对方会意一笑,然後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阿拉伯数字:「1.5」。「1.5亿人民币?」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紧张地读着数字,急促问道。荷兰人笑了,那笑是居高临下的:「No! No!是Euro(欧元)、Euro!」听到这里,林鸣脸似铁灰。谈判暂时中断……
港珠澳大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的最难点在於一段6.7公里的沉管隧道。一方面,中国以往从未在深海里建过岛隧工程,另一方面,该领域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荷兰公司手里。「自己不会,只能兜着钱袋子去求人家。」《大桥》披露了中方团队与外方碰面的诸多细节。
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半年之际,一部全景再现大桥建造过程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正式诞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多次走上大桥、进入隧道,在与建桥人旷日持久的协风共雨之後,终於献上这部力作。这部名为《大桥》的作品首次披露诸多不为人知的建桥细节,所遇险阻难以想像,破茧之喜令人动容。在这部书里,何建明用雄健的笔墨书写了一段雄阔的传奇。从二者相似的气质看,大桥与《大桥》堪称一对孪生兄弟。因为对中国工程师群体的深刻书写,何建明在作品诞生後也被评论界誉为「文学界的工程师」。
《大桥》首次披露跌宕秘闻
再次来到谈判桌。「我们把三亿人民币的经费全部交给贵公司,请问你们能帮忙做哪些工作?」「三亿人民币?」荷兰方代表拉长了声调,「这个数字嘛……可以为你们点一首祈祷歌……」「走!我们走!」没向任何人低过头的林鸣彻底生气了。离开屋子前,林鸣说了一句「後会有期」。
类似跌宕起伏的秘闻在《大桥》中比比皆是。正如评论家、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所说:「作家深刻揭示出这座世界最难建又最美丽的大桥之所以能够耸立於中国深海之上的密码。这部报告文学力作写出了建桥工程师真实的风采,写出了时代的精气神,写出了中国人的力量。」在《大桥》里,林鸣就是中国工程师群像的代言人。正是「林鸣团队」一次次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完成了这项「工程奇迹」。在书中,何建明带着极高的崇敬还原了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的林鸣。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就是与大海搏斗周旋的过程……七年施工期间,他们先後遇到台风二十九场,小的可以掀翻船只,大的能把万吨巨轮掀到珠海街头。」何建明写道。林鸣团队冲在搏杀最前阵,於是也格外残酷与血腥。
《大桥》披露了一个小插曲:有一天晚上回到宿舍,林鸣突然感觉自己的右鼻孔有些瘙痒,於是用手指轻轻在鼻腔揉了一下,哪知这轻微的一下,却诱来血流不止。「塞点棉絮就行了吧?」林鸣问医生。这一回医生对林总可不那麽客气,推着他就进了手术室。手术没有成功,而且孔腔主动脉破裂,血流从「不止」演变为「如注」,一会儿功夫,鼻血就盈满了一整盆。此後四天,林鸣接受了两次全麻醉手术。一周後,他又出现在海上E8沉管的安装现场。
三幕序曲引领宏大叙事
《大桥》不仅故事精彩,结撰方式也十分独特。「通常一部书只有一篇序言,但我一口气写了三幕序曲。它们也构成了整个建桥故事中最精彩的三个片段。」何建明对大公报记者说,多篇序曲的设计与大桥本身的宏大、多面密切相关。如果将大桥比作一颗钻石,那麽这三幕小故事就是它最耀眼的那几个侧面。
在序曲一《「Y」形大桥的核心密码》里,何建明以作家的敏锐和美感深情写到:「港珠澳大桥是Y形的,它一头连着香港,一头连着珠海,再一头连着澳门……Y的上半部分是一个V,而V是英文『胜利』的缩写……大桥值得我们用Y(Yeah)去欢呼和赞美!」
如果说第一篇序曲重在勾勒作为「成品」的港珠澳大桥的美丽和意义,那麽另外两篇序曲《从逼你就范 到为你升旗》与《「天考」林鸣 毫发未损》则笔锋一转,将大桥诞生过程中所遭遇的两次重大考验真实而震撼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其中序曲二重点披露了「人为之难」,也就是技术垄断方对中方团队的刁难,序曲三则着重描摹了「自然之难」,也就是大桥成功经受台风考验的故事。
《大桥》正文分为十六章。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子故事,但又可以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特别精彩的是,每一章的开头、结尾,又都与前後两章紧密衔接。「我写这部书的时候,就想到了『扣』。一个个章节就像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一个个沉管,彼此相连,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故事。」何建明说。
可以说,以桥之结构写桥,是《大桥》的重要特色,这种写法也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增添了新的亮色。文学评论家胡平就认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创造了若干项世界纪录,生成了许多人间奇观,提供了大量文学性情境,而这些都不是几篇普通报道就能描述出来的。《大桥》较为完整地映射出工程全景,囊括其中经历的诸多艰难曲折、惊涛骇浪,使人再次体验到长篇报告文学的特有优势和强劲张力。
钢铁巨龙展现奋斗精神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何建明多次进入现场、下到隧道,零距离感受大桥的气场和魅力。在充分掌握了第一手素材後,何建明於去年八月开始动笔,用情饱满,运气贯通,几乎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部纪实文学力作。这部作品也成为港珠澳大桥全面竣工前後唯一完整采访、精彩讲述的第一部纪实文学作品。
谈到为什麽要创作《大桥》,何建明说,在建设港珠澳大桥时,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非常厉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大桥的核心是它的精神,是中国人创造奇迹的那股劲儿。何建明说:「大桥是实实在在的,硬碰硬的。中国需要这样的东西。」
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何建明触及的题材也多是硬碰硬的。从《时代大决战》到《国家》,从《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到《共和国告急》,再从《忠诚与背叛》到《浦东史诗》……直面重大主题,叩问核心命题,投射古今之思,成为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鲜明特色。
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领军者之一,从发出第一篇稿件算起,何建明的写作生涯已经超过四十年。按作家自己的话说,可算作为写作领域的长跑运动员了。尽管征途漫漫,何建明始终乐此不疲,「每一次长跑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但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因为如果不一直跑下去,长跑运动员就很难维持他的运动生命。」何建明说:「每当面对并完成一部有挑战意义的作品,这个过程都为我的创作生命赋予极大意义。」很显然,为港珠澳大桥做传就是这样的挑战。但何建明坚信,在众多文体中,报告文学能够最快捷、最有效地呈现大桥的全貌和精神。
「报告文学创作非常需要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大事件,但很多作家或小说家根本接触不到这样的题材。而我能有这样宝贵的创作机会,当然是因为我们的祖国。」何建明说,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成就举世瞩目,可以说包括林鸣在内的一大批了不起的人物,正为中国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很有幸,我作为一名中国作家,身处这个时代的第一线,可以零距离感受这些奇迹和伟业。」
文学评论家张陵曾谈到:「与小说家不同,何建明在生活中也属於身体力行、摸爬滚打的人物。从《大桥》大量的内容里,可看出作者辛勤采访的强度。应该说,他身上也具有了某种和中国工程师相通的素质,或可称他为『文学界的工程师』。」
在访谈过程中,何建明数次提到一句话: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大事,世界瞩目。把这段精彩的历史书写出来,是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习近平主席曾称赞它:「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可以说,这条腾飞在伶仃洋上的钢铁巨龙,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建桥之初,外国对我们的技术封锁十分厉害。等我们依靠自身努力把大桥建设完成後,原来拒绝我们的西方公司,反过来为我们升起了五星红旗。每当我想起这段故事,我就想,这就是大桥,大桥的精神。」何建明说,作品定名为《大桥》,既指物质上的大桥,也指大桥的精神,那就是中国人不服输、靠自己的奋斗精神,而後者更是「大桥」二字的核心意旨。
「港珠澳大桥向世界释放了一个明确又强烈的信号——中国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比别人差,一个伟大的国家正在快速崛起。」何建明说。
谈到大桥建成後的影响与期待,何建明说,「我特别希望香港同胞都能到大桥上走一走,来到内地看一看。我也希望内地能够通过大桥,多去了解香港的社情民意。只有这样,港珠澳大桥才算真正建设完成,它也才真正成为一座心灵之桥、情感之桥。」
【来源: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