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示威现场有大量掘起的砖头,路旁有头盔,企图作为攻击武器
近数月以来,逃犯条例这一法案在香港社会引起轩然大波,6月9日的游行,6月12日的警民冲突,反映有民众对修例存有疑虑、担忧,特区政府亦表明将密集解说。笔者在此指出,社会对於一项政策有不同看法实属正常,但暴力抗议绝非选项。
如果,社会大众透过和平、理性的游行来表达意见,这是香港社会拥有法治、言论、集会自由的高度体现,也是表达社会意见的最佳方法。当一场表达意见的社会运动变成暴力事件,可有真正消除公众对该法案的忧虑?
逃犯条例的修订是为了令潜逃到香港的罪犯受到公正的司法制裁,毕竟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多元化社会、金融中心;拥有稳健、完善的治安、罪犯引渡及移交制度对於保证香港的长期繁荣及稳定有极大作用,绝不可能成为逃犯温床。
与笔者年龄相若的学生,被认为是这次暴力行动的主要群体,到底是谁让他们冲到危险的前面?是赞成发动罢工、罢课的反对派议员?领导、参与罢课的办学团体?学生组织成员?中学(包括初中、高中)阶段是形成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老师为他们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等於为我们的社会留下怎样的下一代。
教育应中立客观
教师对於法案有个人见解或不满也属正常,可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以中立、客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凡事皆有利、弊两面,若是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会以个人意志、情绪进行教导工作,而失去作为教师而应有的客观与专业,那麽在这种「个性化教育」的情况下,只会教出一群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下一代,「理性」二字更无从谈起。
当我们有了言论自由,却习惯了人云亦云;当我们普及了智能手机,眼界却只停在这几寸的屏幕之中;当我们有了高清电视,黑白的界限却模糊了;当我们有了所谓的「民主派议员」,议事厅政策讨论却演变成街头暴力……
罢工,罢了谁的工?罢课,罢了谁的课?示威,示了谁的威?
【来源: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