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净化脑力培训市场乱象,仅有监管出手是不够的,从推进科普的角度,让更多家长认识到全脑开发的真相也很关键。
靠摩擦力在脑袋上吸铁勺、靠谐音联想记英语单词、靠图形编码快速记忆数字……在“全脑开发培训乱象”系列调查后,新京报记者于昨日回访此前报道中的一家全脑开发机构,其培训教师现场演示了该机构开发的看似“神奇”的部分课程。而对于这家主业为给想要开设全脑开发课程的教育机构做培训的公司,北京大兴区教委工作人员称其并未在该辖区取得办学许可证。
暑期即将到来,又到了家长为孩子选择培训班的时候。其中部分家长可能会在额头“吸”铁勺、蒙眼辨色等“全脑开发”培训推销攻势中无所适从。据记者调查,所谓“全脑开发”培训多是未经实证的“忽悠”。要避免入坑,既有待监管部门当好“把关人”角色,也需要家长克制盲从的“捷径”心态,多一点科学定力。
其实,有关蒙眼识字、辨色等全脑开发“神技”,早在多年前就已被揭露真相。像过去的行业领头羊“脑立方”更是在多方压力下关停。但架不住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这些年各类来路不明的培训机构挖空心思在概念上“推陈出新”,整个市场反而在不断的质疑中继续做大。其背后原因,当然与部分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直接有关。一定程度上说,这类机构的强势生长,迎合并继续强化了社会的功利化教育思潮。于此而言,要净化市场乱象,不能高估家长的“理性”力量,“有形之手”矫枉很有必要。
去年,教育部等多部门曾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所谓全脑开发培训虽不能直接与“超纲教学”“提前教学”挂钩,但它强调的快速提升记忆等功能,实质上是变相的“强化应试”,额外增加了中小学生的负担,也应考虑纳入监管;另外,一些培训机构涉嫌虚假宣传,就该严肃查处。
而《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应经人社部门审批。但一些针对培训端的脑力开发机构并不具有办学资质。可见,无论是从科学角度,还是从市场管理角度,当下的全脑开发市场,都存在打擦边球乃至踩踏法律的风险。监管部门有必要释放更积极的态度,向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
当然,仅有监管出手是不够的。从推进科普的角度,让更多家长认识到全脑开发的真相,也很关键。去年,中国科协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提高了近2.3%。但横向对比发达国家,还是有显著差距。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综合课题,但减少全脑开发等“伪科学”方面的拥趸,在科普方面有较大潜力可挖。
事实上,所谓蒙眼识字等“特异功能”,证伪并不难。很多家长都是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驱使下埋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孩子选择这类培训的,往往都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且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城市中产群体,他们并不是不相信科学,而只是认知模糊。那么,如果相关的脑力开发常识可以普及,从学校到专业社会组织能够开展相应的科普教育,或许就能打消一部分“犹疑”家长的念头。只要“争取”到这部分家长,全脑开发的市场空间,必定要小得多。
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就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提出了四项举措。其中就包括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发挥专业科普组织的支撑作用。在这方面,完全可以针对当前教育培训市场所充斥的“伪科学”热点、概念,予以针对性的科普。
“全脑开发”乱象的难绝,是功利化教育心态与监管、科普滞后共同作用的产物。相较于社会教育心态改变所需要的时间,后两者的努力或可立竿见影。因此,强化监管之外,对脑力培训市场不妨来一场科学扫盲
来源: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