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4|回复: 0

香港随笔\向上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3 23: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6向上流.jpg


  图:消失了的旧湾仔码头\资料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是湾仔码头「水饺皇后」的常客,报社在轩尼诗道,家住九龙,每朝搭以佐敦道为总站的九巴,转乘油麻地渡海小轮往湾仔,出码头走十分钟路便到报社。「水饺皇后」午间摆档,午后回家该是下午茶时问,见她的小木头车,便上前买盒饺子上船,坐在靠边的座位,吃饺子,享受海风,纾缓工作紧张情绪。那时,她只是中年的小贩妈妈,还未称「皇后」。
  
  一晃几十年过去,码头早建为摩天大厦,「皇后」在今年初与世长辞,后人低调不事宣扬,以至与她同年代且是粉丝的我,不知道她已乘黄鹤,「臧姑娘」留下一手创办的品牌企业。
  
  身上带着五百元及两小孩来港的山东普通妇女臧健和,以我们熟悉的「阿信」精神,由码头路边买饺子成为企业家,纵使今日的小学生、大专生吃着「湾仔码头」饺子,知道她事迹的也许少数,但「臧姑娘」、「臧健和」使同代的生活于底层港人受了激励,学会怎样发奋,努力地向上流。
  
  一九七七年这位内地的普通妈妈带着两幼女由山东的青岛来香港,准备转往泰国,其间发生事故断了泰国去路,被迫留在没有亲友的香港,吃的住的一时令她处在旁徨中,更困难的是,她听不懂说不出广东话,那怎生活下去。
  
  她侥幸找到一份不用说话,也不用听话的工作,在一家酒楼洗碗,再转去电车公司做清洁,也不用说话,一天工作二十小时(不要以为写错),因过劳伤了腰骨,送医院治理,再验出糖尿病。偶然的场合,有人尝过她的饺子,称赞好吃,随口说:「臧姑娘,你包饺子咁叻,不如摆档卖饺子啦!」
  
  她被一句话触动,决定一试,将仅有的五百元造小木头车,卖面粉和肉,拖去湾仔码头路边摆卖,木头车写上「北京饺子」,后来加上「湾仔码头」,成为过路客口中的「湾仔码头饺子」。经历二十年风雨,卖出了「饺子皇后」的美名,为一家大集团看中,购入「湾仔码头」七成股权,注资四亿七千万港元在内地设厂,「湾仔码头」成为大小超级市场必售的品牌。臧姑娘最后一次公众露面,是去年四月坐轮椅出席中文大学敬文书院以她命名「臧健和堂」典礼。
  
  接着要说第二个人物故事:总统戏院街边的一位外号「卤味王」的街头小贩。
  
  「卤味王」不知其名,只知姓黎。七十年代初在铜锣湾旧总统戏院附近摆档,其实是两头小担挑,一头摆鸡脚、鸭肾、墨鱼、生肠、大肠、牛杂……五毫子切一件,小孩不知怎称呼他,只叫「切、切、切」,小刀切卤水墨鱼,鸭肾等,这一切,便有好吃的,食客自己加酱油、芥辣更是好味。街坊上口碑,认为他的小食滋味可口,食味与别不同。
  
  问起缘由,他说卖的不是行货,自己有个小天台,天台摆了一个大卤水缸,每日亲力亲为,调味是凭经验,没有什麽秘方,说来说去,经验就是秘方,他说如果一定要讲秘方,就是这个卤味缸了。好吃不好吃全在卤味缸。
  
  能称「卤味王」的,自有独到的地方,新入行的街头卤味,没有自己的卤味缸,向批发商取货,行内称为「行货」,食味没有分别,就算开一个卤味缸,新水不如旧水,卤出的食物差别很大,卤水不是每次更换,而是日积月累,以旧为好,年份久远,是为佳品。
  
  「卤味王」谈到他的卤味缸便滔滔不绝,脸上显出得意神色,听他的语气,这旧卤味缸岂止是家当,还是镇家之宝,谋生的本钱,他不轻易露口风,有人出五万元买他的一缸卤水,听来令我惊讶,那时白领的月薪才一千多元,当年的五万元绝非少数,大抵是四百平方尺唐楼一半价值,他就是不答应。
  
  这个价钱为什麽不卖?他半带反问的口气回答:「怎可以卖,卖了就没有生意啦!」然后,他细说卤水怎麽好,十五年前他开始有第一缸卤水,每天二十四小时「点明火」,天天火不熄,日夜慢火熬煎,水逐渐成汁,浓郁得不可开交,黑得有似酱了,眼前用十五年熬出来卤汁,吸收无数肉味精华,卤出的墨鱼、鸡脚、猪生肠、鸭肾、牛?十分滋味,在总统戏院一带几条街,有一批街坊拥趸。他莞然一笑反问:「你说舍得吗?」完全理解他的感受,就如我收藏的旧碗,家人说丢掉算了,我总也不愿意。
  
  往后从书本上看到描写北京一家老店争产的故事,家产是一卤水缸,争持不下,兄弟把缸打破,后悔哭泣,这家老店失去卤水缸从此关门。几年后再遇「卤味王」,从他口中知道大孩子考入大学,小儿念高中,他在鹅颈街市附近买了连天台的新单位。
  
  第三个故事要说到旺角广东道近山东街与奶路臣街街市的「猪肉明」。「猪肉明」年三十余,无牌小贩,早晚在熙来攘往街市路中心摆卖,街市靠近旺角渡海小轮码头,从朝到晚,路人如潮水。他的档口两张矮櫈,架上一块长方形木板,这就是他的猪肉枱了,他的身前身后,有烧味店,猪肉舖,为谋生计,他猪肉出售价每斤便宜一元几角,在缝隙之间生存。每日天未亮即起床取货,随即到街市开档。日复一日,街市一幢旧楼新建,地下有一新舖,他用九十万元买下舖位,这价相当现在六百万元,街市一众传出新业主为「猪肉明」,一连几天街市议论不绝,半月后,齐齐贺「猪肉明」新舖开张。
  
  有人说,六、七十年代是小贩的黄金机会,捱得苦加上个人创意便有机会向上流。随着社会变化,小贩的「黄金」不再。
  
  【来源:大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0 17: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