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7|回复: 0

饮茶极简史: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样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5 10: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9唐开元年间,灵岩寺有位老和尚.webp.jpg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归来倦卧呼童子,旋煮山泉沦建茶 ”、“酒旗滴雨村场晚,茶灶炊烟野寺秋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对茶都格外偏爱,喜好饮茶,也喜好为其做诗词。

  饮茶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文人们都愿意用茶来标榜自己的风骨,甚至将喝茶视为比吃饭还重要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古人的那些饮茶趣事吧!

  0 1

  上古时期:茶是一味药

  上古时期有个见啥吃啥的神农氏,他在尝百草的时候自然没有放过茶叶。好奇心爆棚的他发现,这种绿色的小叶片其实是一味良药,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之功效。

  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小本本,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了下来,后来人们整理《神农本草》时就加上了这句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吃货的最高境界也就这样了,只要是看着能吃的,都要吃,毕竟人生苦短嘛。

  在神农氏的带领下,上古时期的人民吃茶的方式非常的粗犷,就是放进嘴里嚼,虽然粗俗,但可以缓解疲劳。这是饮茶的第一形态。

  0 2

  春秋时期:茶叶是蔬菜

  到了春秋时期,茶有两中吃法。第一种吃法叫“粥茶法”,粗狂程度不亚于上古吃法,人们将枝条和芽叶从茶树上摘下,直接放在水中烧煮。煮沸后,将茶汤一饮而尽。后世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写过:“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这种枝叶混合煮菜汤式的做法,“茶汤”自然非常的苦涩,也被称为“苦荼”。

  另一种吃法稍微含蓄些,便是把茶叶当蔬菜,就像家里经常吃的凉拌菜一样,配饭吃!

  0 3

  汉代:茶是一碗粥

  到了汉代,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人民解决了温饱这个大事,开始向小康迈进。苦茶那么苦,大家肯定喝不惯了,于是就琢磨着怎么改良一下饮茶方式。

  从古至今,吃货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经过多次尝试改良,吃货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极妙的吃茶法,便是在煮茶时,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同煮,依靠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自身的苦涩。

  但是究其本质,依然不过是加了调味料的菜汤罢了。这种饮茶方式,和如今的擂茶颇为相似。

  在这时,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从王褒《僮约》中:“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茶已经成为了富庶人家的消费品。这时候的茶叶是做成饼状的,喝前先把饼烤红,再在陶器里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

  0 4

  魏晋:茶叶被碾成粉末

  到了魏晋,人们不再煮完整的茶叶了,而是将其碾成粉末。

  晋代的品茶大神杜育,就在《荈赋》中写下了美轮美奂的句子:“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这篇赋是极好的,也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文中讲从环境、种植、生长到采摘,讲到烹茶、选水、茶具、和饮茶的效用等。

  自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士人以饮茶标榜节俭。东晋名士陆纳以俭德称名,有一天,谢安要来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俶觉得自家大人会怠慢客人,于是偷偷地准备了十几人的大餐。谢安来了之后,陆纳果然只用茶果招待,陆俶很骄傲地端出盛馔珍羞,感觉替叔叔补足了面子。没想到等谢安走后,陆纳抄起大杖便揍熊孩子。边揍边斥:“你小子丢自己的脸也就算了,居然玷污你叔叔我的清名?”

  “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晋中兴书》

  0 5

  唐代:茶道大兴盛

  到了唐代时,以茶叶粉末煮茶的风俗早已流传开了。这种饮茶之法,被称为“末茶法”。从此,饮茶告别了“粥茶法”的年代。

  而“末茶法”又一路东渡扶桑,到了日本后,被奉为至宝并一路发扬光大,称为“抹茶”。没错,你吃的抹茶冰淇淋、抹茶布丁都是这么来的。

  唐开元年间,灵岩寺有位老和尚,佛法高深,徒弟很多。大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修行起来废寝忘食。晚上不仅不吃饭而且不睡觉,全靠喝茶提神。于是大家都学着老和尚喝茶,从此争相仿效,逐成风俗。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封氏闻见录》

  唐代的茶圣陆羽《茶经》的完稿,才是唐朝饮茶之风盛行的推手,这位才是饮茶史上的绝顶大师。《茶经》中有云:“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又说:“碧粉缥尘非末也”。可见此时的茶末虽然已经很细,但还没到细碎如粉的状态。

  当时卖茶的人把陆羽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陆羽瓷像。 宋代梅尧臣曾作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春茶。”

  陆羽一生嗜茶,潜心钻研,写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着。言尽茶之原、之法、之具,自此之后,天下益知饮茶矣。他在书中摒弃粥茶法,大力提倡“煎茶”。

  所谓“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待水微沸之后,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随即用特制的竹筴搅动,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煎茶的过程中,还需依照个人口感加盐调味。

  煎茶法所用的“风炉”,是陆羽亲自设计的一种茶具。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是以称为“风炉”。窗孔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氏茶”字样,只因“伊公”伊尹是公认的烹饪始祖,开发出用鼎做饭的方法,而陆羽则认为在懂得生活方面,自己与他并驾齐驱。

  唐朝时,人们还将茶叶制成茶饼。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叶,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后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到了晚唐,苏廙在茶书《十六汤品》提出了“点茶”,与煎茶不同,点茶是向茶盏中的茶末注入沸水,一边注水一边击拂。即用勺筷或竹筅环回搅拌,使茶末与水溶解并泛起细小的泡沫。
  0 6

  宋代:点茶技术大飞跃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真正能担得起风雅二字的,大概只有宋朝。这个弥漫着淡淡烟灰色,以文艺着称的朝代,在经济上却是中国历史之最。据说北宋的GDP占当时全球的60%,人民的生活富裕着呢。

  宋朝有这么一个皇帝,明明可以靠皇位出名,偏偏要靠一身才华。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做,却跑去当画家、书法家、作家。稍微了解宋朝历史的人也能猜出这位“作死”的皇帝是谁了,他就是宋徽宗赵佶。

  因此宋代注重“文治”,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从宋朝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这一点,足以见得宋朝的人文艺术水平以及宋朝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宋徽宗,茶艺也极其精湛。别人家的皇帝喜欢喝茶,最多让人进贡茶叶泡来喝下,但宋徽宗却自己亲自参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宋朝流行点茶,宋徽宗自学点茶法得意地向大臣们炫耀:“这可是我亲手冲泡的茶。”

  宋徽宗在茶这方面的确是有话语权的,痴迷茶叶的宋徽宗针对宋朝的茶叶发展情况,还专门写了一本茶学着作《大观茶论》。并结合宋代的茶事变革,详述茶树种植、茶叶采制、茶品鉴别,尤其在点茶一事上见解独特。

  这本书不仅大大地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也让宋徽宗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立书着作的皇帝。

  这时候,在点茶的基础上,“斗茶”兴起。一验水痕,二斗茶色——茶盏杯壁上没有茶末水痕,茶汤颜色青白,方是一盏好茶。

  斗茶,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风雅人士的一种雅玩。具体就是两人互相点茶,比拼点茶之技的优劣。

   56斗茶图.webp.jpg
  ▲斗茶图

  斗茶的比拼,也大有学问:只有当茶末极细,调膏极匀,火候适中,水温精确,水与茶末的比例恰到好处,预热时时机拿捏到位,冲点时水流紧凑不断,击拂时动作娴熟连贯,最终点出的茶才能呈现完美的悬浮胶着状态。形成的汤花匀细,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反之,若是汤花泛起却不能咬盏的话,就会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茶色的水线,称为“水痕”。最终比拼的胜负手,就是看水痕出现得早晚。水痕越晚出现者为胜方。此中任何一步没有做到位,就很有可能在“斗茶”中败下阵来。

57咬盏.webp.jpg

  ▲咬盏


  苏轼曾特意为茶作传,以《茶经》开篇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为题化用为《叶嘉传》,化茶为人。苏轼笔下的叶嘉先生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着书立说,不在话下。苏东坡先生真不愧拟人圈最早的写手巨巨。

  有大大定下风雅的调性,茶是拿来做赌也极尽风雅,谈起恋爱来也是风雅地虐狗。宋代的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妻二人均博学强识,每天吃完饭就烹上茶,指着故纸堆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猜赢了的人先喝。每次两口子也不知是如何逗趣儿,不好好猜,净是笑,笑到茶水洒得满身都是。单身狗不禁默默举起了火把。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金石录后序》

  懂得爱情美好的清代纳兰性德,则心甘情愿吃下这碗狗粮。惆怅地叹道:“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从此说起茶来便是诗意。

  ▲明陈洪绶 · 闲话宫事图局部

  0 7

  明清:大变革,沏泡散茶盛行

  到了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提倡节俭,否定了奢靡的“点茶法”。他亲自下诏,令“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所谓芽茶,就是指我们现在所用的散茶叶。饮茶进入到了“散茶法”时期,并延续至今。

  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散茶,就成了饮茶的主流形态,也便是我们常说的“泡茶”。

  陈师道记载了当时苏、吴一带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壶泡法。而当时杭州一带的烹茶法与苏吴略有不同,“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明清之际,福建、广东两省的红茶、乌龙茶制作工艺逐渐走向成熟,与之相关,东南一带的饮茶风尚发展成与乌龙茶香高、醇厚、耐冲泡等特征相适应的传统工夫茶法。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步步惊心 若曦在识茶

  清代的宫廷中,则惯于以盖碗为饮茶之器。盖碗泡茶便于端接和品饮,故此种方法从宫廷延伸至民间上层社会,一直延续至民国。

  从鲁迅、周作人、张爱玲等民国文化名人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描写盖碗饮茶的段落。民国之后,社会变迁,沧海桑田,旧时的种种饮茶习惯、范式,一度式微、断绝。时光流转,水去云回。


  ▲步步惊心 盖碗茶

  自陆羽着《茶经》的时代算起,泛着茶香的幽邃时光悄然流去一千余年。马嵬的传说已化作风情旖旎的舞台长恨;大雁塔依旧矗立在古都的土地上接受万方的膜拜;颜柳雄浑顿挫的笔力长存碑林讲述大唐曾经的雄风浩荡,而茶,这种与中华文明相生相伴的古老饮品,浸润了光阴,清寂了岁月,涤荡了梦魂。

  【来源:天下茶友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3 18: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