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仁杰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以不畏权贵著称。先后担任过魏州(河北大名东北)刺史、河北安抚使、幽州(今北京西南)都督等要职。他每到一地,都治理得很好,深得百姓爱戴。武则天特意赐给他一件紫色锦袍,上面绣着“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字,以示褒美。
神功元年(697年)闰十月,武则天把狄仁杰召回,拜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狄仁杰开始了第二次宰相生涯。这次入相,显得就比较风平浪静,也是他协助武则天解决皇位继承问题的关键时期。
他虽然已经年近七旬,却是一贯地尽心国事,能言敢谏。经过长年的观察和任用,武则天对这个老臣也是信赖有加,尊崇非常,常呼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每次觐见,她也不让狄仁杰行叩拜大礼,常说:“每次看见公叩拜,朕亦觉身体疼痛。”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也是76岁的老妇人了,身子骨已大不如前。狄仁杰一直担心的皇位继承人问题,终于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了。武则天是左右为难,她不想再折腾了,可是要立谁为太子,她是真的还没有拿定主意。
狄仁杰处在相位,他知道要怎么处理,不能拧着来,只能顺着武则天,使巧力。这个问题他早在心中不知筹划多少遍了,武则天的心思,他也摸得烂熟,他要一步一步地进行。每当武承嗣他们劝武则天说“自古没有哪个天子以异姓为子嗣的”,狄仁杰都是据理力争。
有一次,狄仁杰从容对武则天说:“太宗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先皇大帝以儿子托于陛下,寝疾之时,权使陛下监国,遂使陛下奄有神器十有余年。今陛下若移于他族,难道是顺从天意的行为吗?况且姑侄之间与母子之情孰亲?陛下难道就不思量吗?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若传于侄子,臣则从未曾听说过有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太庙。”
武则天也不恼怒,只是说:“这是朕的家事,卿就不要干预了。”狄仁杰也不理会,接着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什么事而不是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何况臣备位宰相,又怎能不为陛下设身考虑?”遂劝武则天召还庐陵王。武则天有所感悟,同坐的宰相王方庆、王及善等人也趁机纷纷劝说武则天。
过了十多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昨晚梦见大鹦鹉两翼皆折,不知道是何征兆?”狄仁杰乘机进言:“鹉同武,是陛下之姓。两翼,正是陛下二子。如果陛下起复二子,则两翼复将重振。”武则天亦以为然,她也记起,不久前孙万荣反叛时,檄文也是以庐陵王为言,知道天下人心仍在李唐。她终于下定决心,将儿子李哲从房州接回来,彻底断了诸武的念头,武承嗣不久就怏怏而死。
圣历元年(698年)九月,武则天便正式立李哲为太子,复名显。
狄仁杰知道,太子初复位,东宫尚不稳,需要有人扶持,不免暗中物色可靠人选,以便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他就向武则天推荐说夏官侍郎(即兵部侍郎)姚元崇可为宰相。后来狄仁杰又陆续推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十余人。也正是这一批人,在几年之后基本上按照狄仁杰的想法,帮助中宗顺利复位,再造大唐。
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驾幸三阳宫避暑,狄仁杰随行侍从。等到了三阳宫,王公大臣侍从无数,只有狄仁杰一人受赐宅第一区,当时恩宠无比。九月,71岁的狄仁杰带着武则天对他深深的信任和眷顾,病卒于三阳宫宅第。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