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有市民向媒体反映,北京四惠交通枢纽内缺少座椅,一些疲惫的乘客只能“席地而坐”。媒体探访四惠、宋家庄、东直门等交通枢纽,发现缺少供乘客休息的座椅是普遍现象,一些疲惫的乘客只能坐在台阶或护栏上休息。
交通枢纽是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方向的交通运输线路的交会点,这种场所乘客比较集中,其中部分乘客不能即到即走,候车时间比较长,尤其是老弱病残孕群体需要休息。如果交通枢纽缺少座椅的话,不仅乘客无法歇脚,而且秩序会比较混乱。
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北京一些交通枢纽缺少座椅,疲惫的乘客只能“以地为座”或者坐在其他设施上,这样的“画面”有些不太美观,这样也可能会影响安全,因为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不利于快速疏散乘客。
在各行各业强调人性化服务的当下,作为交通服务设施的交通枢纽,按说不应该缺少座椅,有些老交通枢纽空间确实有限,但近年新建交通枢纽内部空间还是很大的。目前,一些交通枢纽与某些火车站等场所情况相似,把有限的空间出租给了餐厅、冷饮店等商业设施,当然这些设施也是有必要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没有再留多余的空间给乘客免费休息的了。
部分交通枢纽运营方应迅速扭转这样的局面,四惠交通枢纽内缺少座椅的问题被媒体报道后,连夜加装座椅的改正态度就非常值得肯定,其他缺少座椅的交通枢纽也应以此作为榜样,积极改进,把座椅赶紧装起来。
交通枢纽配置座椅应该成为运营方的自觉行为。希望所有交通枢纽运营方都能主动审视自己的“歇脚服务”,没座椅的及时加装座椅,有座椅的要看配置数量和位置是否合理,最好给母婴群体留出专门空间,这都能体现交通枢纽公益性、人性化服务。
进而言之,交通枢纽配置数量合理的座椅,应当明确为一项硬性的服务标准。如果有关方面能根据交通枢纽日均客流量、候车厅面积等因素制定标准,明确免费座椅配置比例和商业设施所占面积比例等,相信今后不会再出现交通枢纽缺少座椅的现象。
全国其他城市都有不少的交通枢纽,这种公共场所缺少座椅的现象不在少数,因此,全国应该以统一规范推动交通枢纽服务标准化。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