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蜚语 于 2019-10-24 05:32 编辑
吴国打败越国之后,夫差为什么不直接杀了勾践、灭了越国来报杀父之仇(夫差之父阖闾在之前的吴越战争中身负重伤,回国不治身亡)?
夫差从大局着想,尽量更多地保存吴国实力,将胜利的果实更大化。
春秋时期,只要有实力的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想称霸一方,逐鹿中原,夫差就有此野心。当时越国全国上下已下定决心与夫差决一死战,吴国如果要彻底灭掉越国,代价有点大,甚至导致自己元气大伤。本就是一个战乱纷繁的时代,不是你倾尽实力灭了一个国家就可以安享太平的,得一直保持强盛的实力,才可以久立不倒,最终实现自己的宏图。后来越国作为附属国,确实上缴了不少财力物,为夫差后续的征战提供了资本。到此时来看,不杀勾践,不灭越国利更明显。
夫差的野心
大臣(我觉得此时不能定论为馋臣)劝导。
越国大败,勾践求和之际,文种带了大量钱财走访吴国,贿赂了吴国太宰伯嚭,请求帮忙求情。伯嚭说了灭了吴国利大于弊,如果继续进攻越国,不会得到更多,勾践必定焚烧所有财物,与吴国决一死战。不如接受接受求和,从中获得最大利益。
当然,当时肯定也有大臣(譬如伍子胥)劝夫差直接杀了勾践,以绝后患。而夫差最终还是选择了太宰的进谏,接受求和,不杀勾践,保存更多实力,与我第一论点相辅相成。
人生是选择构成的,我觉得历史何尝也不是,杀与不杀勾践就是一个选择,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也许当年杀了勾践,吴国真的因为元气伤了,更早的灭亡了。只是现在事后诸葛亮,觉得杀了勾践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个人觉得此时此事伯嚭只是给夫差提供了一个选择,还算不上馋臣,毕竟最终决定权在大王手上。
性格所使
首先,吴国国力强盛,夫差在当公子的时候就有君子之称,有一种清高在上的姿态。在打败越国之后,多少受周朝礼乐制度(对待君王及其礼嗣要保持尊重)的影响,同时为避免旁人对自己君子之称的不认可,没有对勾践及越国破坏到底。
其次,夫差太自负,在他眼里勾践余生也就只能浑浑度过了,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其实有没有想过,这个话题“夫差为什么不杀勾践”不是有夫差引起的而是由勾践引起的。假如越王不是勾践,假如勾践没有卧薪尝胆的复国决心,假如勾践没有范蠡文种的辅助,那夫差的选择是对的吗?历史是选择,选择成历史。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