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河南大学一景\作者供图
因为一本书,我们走访了开封;因为开封之行,我们看了中原文明和异域文化在千年碰撞融合後的丰富多彩。
去年底,我参与了中国文化基金会(「基金会」)的《中国与犹太的历史及文化研究》,这个研究的缘起颇为奇妙,基金会的张江亭先生是我的好友,他佛学的修为甚深,二○一四年去西藏转山及二○一六年到了耶路撒冷的哭墙,看到朝拜者的恳切和致诚,动容不已。于是他动了一个念:想何不借镜同样是饱历苦难的千年民族──犹太人的现代化之路,让中华民族能多一面镜子走少些曲折路?再思及香港半年来局势的昏暗险恶,年轻人迷途者多,如果能借用犹太智慧作启迪反思,未必不是一条思想的出路?他有想法、愿尝试,我也欣然赴会,并把他的宏愿称之曰「古道今照」,中犹两大民族的历史同样苦难、一样曲折,但民族性中的坚韧自强,又使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坎坷。犹太人的智慧是什麽?他们除了带着虔诚的敬畏心和天性创造价值而赚取有尊严的回报而使人觉得他们有「赚钱绝技」外,还有哪些是值得深挖?
为此,我列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从最基础的历史文化资料读起,诸如《耶路撒冷三千年》、《以色列史》、《犹太文化》和《犹太史研究入门》等,在芸芸书海中,又以曾获二○一五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可读性最高,也恰在此时,老张的「因缘和合」又来了,他提议在考察以色列前,何不先研究犹太中国化的问题?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在宋代,已有犹太人移居开封的纪录,开封在中原内陆,是中原文明兴盛之地,犹太人一住千年,两大文明的跌宕交融,中华文明的包容和博大,使这群犹太人早已融入中华民族中来,是讲求传统和独特的犹太人历史颇为罕见的一页。
读大学的年代,我看了法国耶稣会会士荣振华(Joseph Dehergne)和澳洲学者李渡南(Donald Daniel Leslis)编着的《中国的犹太人》(Juifs de chine,一九八○)一书,这书纪录了明朝耶稣会教士们的书信,是研究开封犹太人的权威之作。这书使我第一次了解中国人和犹太人早在千年之前的宋代已有接触,也是第一次知道开封有个犹太社群,甚至还有过一座犹太礼拜堂。书里面提到耶稣会的利玛窦是在一六○五年发现明朝有犹太人的,那人叫艾田,长相和汉人相差甚远,他赴京参加进士会考。慕名拜访利玛窦,两人深谈之後,利玛窦惊奇地发现眼前这个认识希伯来文的男子竟是古犹太教的信徒。後来利玛窦几次派人去开封实地调查,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他以为中国犹太人远离聚居地,和异教族的迫害,希冀从他们手中发现更古老的《圣经》版本,但他失望了。开封犹太人还在等待救世主弥赛亚,而利玛窦却向他们宣告耶稣已经降临。艾田的到来给了利玛窦一个如何在中国传教的实例,如在概念上,开封犹太人把耶和华译作中国古书里早已有的「天」和「上帝」;在行为上,开封犹太人和汉人一样拜祭祖先、跪拜长官等。利玛窦想到文化独特的犹太人都可给祖先上香,那麽中国的天主教徒为什麽不可以呢?
今天离十七世纪又过了四百多年,这些年,开封犹太人如何维系他们身份认同?他们长相像汉人吗?能说希伯来语吗?和汉人如何相处?每每想及都教我神往不已。
于是,在基金会主席石柱先生的人脉下,我们即在新年伊始到访内地以色列研究的重镇、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更教人惊喜的是,石兄还安排了我们拜访中心的始创人、《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的译者、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令原来无心插柳的漫读,化为硕果成荫的考察体会。
时间匆促,我们只有两天在开封,但这两天收获满满,我们不仅在第一天问道于中国顶级的犹太研究机构,还在第二天和开封的伊斯兰古寺结下不解之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