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疫情之下,采购物资有度,保持危机意识胜于过度恐慌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一罩难求」,也出现市民抢口罩甚至狂扫食物储粮。不少人指港人羊群心态最为常见,还是人的天性本就如此?
临床心理学家甄梓竣博士受访时说:「人对严重疾病的恐慌是最正常不过的情绪,这种恐慌其实是在紧急情况时是有必要的。若跌入猛兽地盘而不懂恐慌逃走或保护自己,你试想一下会有什麽後果?有研究指出发生危机时,悲观的人比乐观者生存率会较高,因为前者危机意识较高。因此,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必要对民众的危机意识有所准备,向民众确保和显示所需物资的充足程度,以稳定民心。如果只是否定人们的恐慌情绪,不但不能减轻恐慌,反而将恐慌变成愤怒。除了物资更短缺,更可能出现混乱。」
那是否人们面对这种情况不能冷静下来?就如上一辈经历战乱和贫困,在太平盛世仍积谷防饥,那是老人心态,还是人人如此?
「现时疫情仍在危急之中,人们当然未能冷静下来。每个人建立安全感也有不同的条件,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最底层需要是生理需要,如食物、水、空气等。老人家因经历饥荒,自然会特别紧张,甚至出现过度补偿的行为。所谓太平盛世,也只不过是观点与角度。老人家经历多次太平与荒乱,知道两者随时也会改变。」
然而时下香港人是否自乱阵脚而产生恐慌心理?
甄梓竣解释:「在生理需要之上,正是安全需要。这包括人身安全、健康、财产和生活稳定等保障。人们曾经历过类似重大事件(如2003年「沙士」),深知严重疫症几乎威胁到自身安全。香港的情况当然不是自乱,而且确实有科学根据的疫症威胁。人们为求自保,也是最基本的生存机制。当全球也加强防疫时,香港与内地的病源相近,若轻描淡写疫情,恐无助建立市民信心。」
因疫情影响市民工作、上学等生活规律,有学生因没得正常上学而失眠,这样的情况常见吗?
「中小学校的时间表都是十分有规律,这种规律特别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突然的停课,影响到睡眠也很常见。因此家长在停课的日子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好好准备每天的时间表,这有助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其实,很多人由中学毕业至升读大专,或开始工作的转折期间,也会出现适应困难,影响身体和情绪,甚至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徵状。这些徵状大部分人都会慢慢消除或根治,但若情况持续三个月以上,则可能演变成较长期的情绪病等。」
甄梓竣补充说,情绪困扰并无年龄限制,无论老中青也可能受如疫情等外来压力影响。因此,希望大家都愿意向身边的人甚至专业人士请求协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