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将劳动列为高中必修课程,引发热议。
其实,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作文题,写一篇演讲稿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就曾掀起讨论。作文题目给出的“劳动占用太多时间”“可以交给机器”“花钱雇人去做”等要求考生反驳的观点,可能就是很多同学的心声。将劳动纳入高中必修课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开设劳动课的意义。
笔者认为,要求所有学生都自发热爱劳动并不现实。有人能从整理房间中收获乐趣,但也有人认为这项家务琐碎而枯燥,更喜欢把东西放在自己熟悉而触手可及的地方。有人觉得动手洗衣可以减压,也有人觉得用洗衣机洗衣省时省力。而且在家政服务业日渐兴盛、人工智能产品不断更新的当下,一边向学生强调劳动不易,一边又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并主动去做,未免有些矛盾。
因此,不如将劳动必修课的作用定位在,使学生在明白劳动不易的基础上,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形成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与指引。这也正是为什么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而要让学生亲身实践。
体验过农民耕种的辛苦,更能理解为何要珍惜粮食;经历过环卫工人清扫街道的辛苦,更能明白为何要爱护环境;在家自己动手打扫卫生、炒菜做饭,更能体谅家长操持家务不容易,少点对咸淡的抱怨,更加清楚即使能花钱雇人劳动,也应当对挣辛苦钱的家政服务者多一些尊重。从这个意义来说,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智人格更加成熟健全。何况不是所有人都能请得起家政、买得起各种机器,体会了劳动的不易,学生或许也能在激励下努力学习,让自己未来不必为价格犯愁,乃至研发更多方便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
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执行中就应当避免流于形式,简化为让学生集体打扫教室、清理操场的义务劳动,偏重于劳动,忽视了教育。
一方面,劳动课需要传授学生具体的劳动技能。比如收纳物品就是一门学问,老师可以在课上先介绍整理的顺序,进而示范如何将衣物折叠整齐等具体方法,再由学生自己动手模仿。否则学生看似劳动了,其实不会劳动的还是不会,也不知道劳动的辛苦,谈不上有所进益。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形成共识、密切配合。要先做好家长的工作,不能因为“心疼”孩子或孩子的时间,不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而此次修订的课程方案提到,志愿服务占2学分,在课外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则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劳动实践的强调。社区在这方面或许可以提供更多支持,既要保证学生课外劳动的安全,也要对学生劳动给予适当的监督指导。
来源: 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