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给乡亲们的脱贫吃下了定心丸。然而,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包销”,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全面脱贫在即,“照顾式”消费扶贫逐步退场,扶贫农产品销售应创新思路,开拓稳脱贫需要的产品销售之道。
500元慰问金=半斤茶叶?
“喏,500元的慰问金,只买回半斤茶叶,口感还很一般,家人没一个愿意喝的。”中部一高校老师说,5月份工会为老师采购慰问品,选择的是学校定点帮扶贫困地区的茶叶,“虽然大家都觉得价格虚高,但也都知道这是为了扶贫嘛……”
今年春节前,东部某公司为员工发放慰问套餐,采购自北方某贫困地区。有员工比价发现,套餐总价及其中多款农产品单价比市场价高出不少。例如2斤小米套餐价35元,某电商平台售价19.8元;茶树菇75元1斤,在网上买35元1斤。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福利采购,如今已是消费扶贫的重头戏。很多有对口帮扶任务的单位,大家对慰问品的采购来源与组成更是熟悉到可以背出来。不过,有事业单位员工透露,一些扶贫农产品摆在网上的照片看着光鲜,自己领到手的外观和质量却和宣传对不上:“唉,谁都知道这些农产品不要也得要,遇上质量问题也没法退货,就当献爱心了吧。”
价高质次,甚至可能是“三无产品”,似乎已经是不少人心中对扶贫农产品的刻板印象。不过,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农产品,其实未必真是扶贫农产品。一些中间商钻政策空子、薅扶贫羊毛的算盘,已经响了很久。
某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扶贫农产品关注度高,帮扶单位采购量大,还有人专门买扶贫农产品献爱心。正因其商机巨大,一些原本只卖普通农产品的商家也打起扶贫农产品的旗号,借此把价格定得更高,销路还稳稳扩大。基层干部透露,做礼盒生意的商家尤其得利,库存都趁此“良机”消化得差不多了。
华南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告诉半月谈记者,其实扶贫农产品也没有严格界定,有些商家拉上一两个贫困户入伙,或者从他们手中收购一点农产品,就敢大肆宣传自家卖的都是扶贫农产品。
一方面是帮扶单位只能“愿打愿挨”,另一方面是无良商家可以“予取予求”,扶贫农产品销售为何陷入“包销”怪圈难以自拔?
乡亲的赚头还不够运费?
扶贫农产品到底是怎么得上“包销依赖症”的?半月谈记者在基层听到了干部群众带着苦楚的分析。
没标准也没渠道,着了中间商的“道”。西部某扶贫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部分贫困地区农业种植现代化、集约化水平低,农产品标准难以统一,加上深加工能力缺乏,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打不开销售渠道,只能依赖中间商。
“再实惠的便宜货,经过三四层中间商倒手,也成了‘天价货’。”这位扶贫干部一语道破。
想外销却没通道,收入没有运费高。某电商平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一些贫困地区有优质农产品,却没有良好的道路,好收成拉出去都犯愁,更别提冷链运输物流调度了。就算磕磕绊绊运出去,时间、运费、损耗,都已搭进去不少。这也使得贫困地区无力在“包销”之外蹚出自己的路。
今年春节前后,华南一名扶贫干部给内蒙古的朋友寄了一箱当地有名的贡柑,运费高达209元;后来又给浙江的同学寄了20斤贫困户试种的奈李,运费花了146元。“要是乡亲们卖货都像我一样包邮,赚头都不够运费的!”回想起来,这名干部满是无奈。
跟风种植特色少,上了电商也难搞。华北一名扶贫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不少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还是大路货居多,到处都卖大米小米杂粮菌类,缺乏区分度,难以形成品牌。
某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贫困地区农产品打不出特色种植的旗号,就算上了电商平台,也很难打开销路。不过他也坦承,现在贫困地区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的不少,留守田园的老年人也实在缺乏发展特色种植的条件。“商品同质化、价格又不亲民,只能依靠平台引流量、政府发补贴来维持销量。”该负责人说。
转思路才有真出路
全面脱贫收官在即,产业扶贫正是快马加鞭之时。不过,专家提醒,即将脱贫和已经脱贫的贫困地区应尽早将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调整至市场频道,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农产品品牌方面下真功夫。
采访中,多名扶贫干部认为,扶贫农产品认证体系规范化建设是一大急务。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相关部门已在推进该项工作,不过标准仍显模糊。专家建议,为求贫困地区脱贫后仍可保有长久发展动力,可考虑将扶贫农产品认证与绿色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等体系对接,有效提升扶贫农产品信誉与美誉。
全国政协委员刘延云建议,政府应提供资金和政策倾斜,引导更多物流企业在贫困地区关键物流节点新建、改建现代化仓储流通体系,提升物流能力,减少贫困地区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有效提升品质和价格竞争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建议,推广“农户+经销商+消费者”超短供应链模式,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精准对接,在产地完成农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并引导电商平台进一步下沉,直接发货至消费者。同时,还可以依托销售地直营店、前置仓、融合体验店等多元新渠道,将扶贫农产品推广至更广阔的消费者群体中间。
在扶贫产品展销会上,扶贫企业代表(右)向采购者介绍扶贫农产品 陈钟昊 摄
打破扶贫农产品“包销”怪圈,技术因素要紧,人的因素同样要紧。不少扶贫干部认为,摘帽之后的贫困地区首先要考虑千方百计引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源的“新农人”返乡,重塑乡村发展生态,激活乡村市场化发展前景,从种植技术培训到销售平台技术,新型经营主体等乡村稳脱贫新兴力量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
来源: 半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