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渊起兵不久,就收到瓦岗寨主李密的一封信。信中,李密以西楚霸王项羽和周武王自居,说自己是替天行道,讨伐无道昏君,还让李渊带着部队投奔他。李渊看了信笑了。
项羽和周武王,李密也太抬举自己了,他有项羽的英勇?还是武王伐纣的名正言顺?瓦岗军,不过是隋末众多起义军中的一个。而李密,也是在杀了收留他的翟让之后,才成为瓦岗军的首领。当初,李密在跟着杨玄感反隋失败后,上了瓦岗寨,被翟让收留重用。可是,李密却杀了翟让,自己做了瓦岗军的一把手,就凭他杀了翟让这件事,足以让他的口碑受影响。
当然,这时候的李密和他的瓦岗军,实力确实不容小觑,不仅是隋末农民起义中最大的力量,有众多人马和很多著名将领,如单雄信、程咬金等,又守着洛阳最大的粮仓,可以说有粮有人。战乱年代,能吃上饭是人们最大的愿望,有粮仓就有资本。李密也因此有了骄傲的资本。
此时的李渊才刚刚起步,势力还比较单薄。虽然和李密一东一西,目前还互不干扰,但总归算是同道中人,以后迟早会有交集。而李密也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看到李渊起兵反隋,又看到他实力弱,就把他看成自己的下属,想用实力和粮仓诱惑李渊。但李渊可不是困在笼子里的人,怎么会像李密那样占山为王?只守着一堆粮食不顾其他?
怎么回复李密,既让李密保住妄自尊大的面子,又不让自己成为李密的敌人,李渊费了一番脑筋。他现在还不想和李密产生矛盾,他需要李密牵制洛阳的隋军,好让他安心攻打长安。仅从这一点来看,李渊就此李密有头脑。
思来想去,李渊让人给李密回了一封很谦虚的信。在信里,李渊声明,如今天下大乱,需要一个主事的人,这个人除了你还能有谁呢?
李密看到回信非常高兴,对手下人说,唐公都推举我了,天下就是咱们的了!
李密这样说,是因为当时的一个谶语。谶语说,姓李的人会做下一任皇帝,代替隋炀帝。古代的谶语相当于现在的预言,而古人迷信,非常相信谶语。李渊和李密的祖上都是西魏时期的八柱国之一,在谶语中,两人都有可能接替隋炀帝当皇帝。李密大概对李渊和他的起兵也有所戒备。现在好了,有了李渊的态度,他可以安心地继续做自己的皇帝梦,也很高兴地不自觉中替李渊牵制洛阳的隋军。
李渊一方面让李密继续做皇帝梦,另一方面则励精图治,打下长安,夺了隋朝的老窝,为后来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础。
同样的手段,李渊还用在突厥可汗中,不过是更加咬文嚼字。
李渊起兵前,考虑到太原靠近突厥,为了举兵时不受突厥的袭击,李渊决定与突厥讲和。他写了一封信给突厥可汗,说愿意把关系恢复到隋文帝时期,双方和好,如果能够实现这个愿望,他会送给突厥一大笔钱。
突厥入侵中原的很大原因不是为土地,而是为钱财,李渊抓住他们这个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写到最后,信封上的一个用字让李渊和手下人发生分歧:是用“启”还是用“书”。
在古汉语中,“启”带有下级对上级的意思,“书”是同级之间的用字。按说,李渊和突厥可汗应该是同级别,大家都是天可汗隋炀帝手下的人。因此,大多数人建议用“书”,有人甚至说,突厥人没文化,不一定能真正区分两个字的含义,用一个对我方有利的字也不显得吃亏。
对比,李渊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说,那么多真金白银都送了,还在乎一个字吗?再说了,突厥这几年吸收了不少流落北方汉人,他们中不少汉人知识分子加入到突厥领导层,我担心他们会从字面上死抠,从而破坏我们和突厥的关系。
最后的结果是,按照李渊说的,在信封上写了一个“启”字。李渊用隐忍的态度换来了突厥的和平与军队支持,为他成就大业打下了基础。
在众多反隋武装中,李渊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早起兵的,但他能站稳脚跟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两封信功不可没。这是李渊的策略,先稳住并取得突厥和李密支持与帮助,然后站稳了脚跟,再成就大业。
李渊才是真正的能屈能伸,这才是一个统治者应有的气度。这是他笑到最后的主要原因。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