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君王阴晴不定,讳漠难测,旁人难测其心思城府。而君主又有决策天下之权,俯瞰众人生死,对于帝皇来说,众人皆为蝼蚁,这也是为什么为臣者要小心行事,谨言慎行的原因,主要还是怕一不小心小命就玩完了。
谈及曹操,不少人闻之色变。要知道他可不是一般的人,善猜忌,工于心计,城府极深,对身边重臣诸多忌惮,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可见其绝情,让部下无数能人志士寒心。作为曹操身边的第一谋士荀彧,在曹操欲称王之际背离曹操,也肯定没有好果子吃,遭曹操灭口。那荀彧为何反对曹操称王,当初却又不遗余力辅佐他呢?
荀彧出身士族,祖辈皆是士族出身,祖父做过郎陵县令,父亲为济南相,叔叔为司空,可以说他是名副其实的世家出身。而荀彧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也是个见识不俗之人,年少出名,才华卓然。当时著名人物批评家何颙认定此人必将成为王佐才也,是辅助帝王之人,充分肯定了他的才能,而他日后的发展也验证了其人能力非比寻常。
荀彧不仅为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也是三国时期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少年之时,因举孝廉入仕为官,自董卓祸乱京师后,天下动荡。他只得弃官归乡,逃亡冀州避难,被当时的冀州牧袁绍赏识纳用,奉为座上宾。但荀彧判定袁绍不是成大事之人,遂投奔曹操。而曹操当时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东郡太守,也就是曹操当时隶属于袁绍部下,用今天的等级划分,就是袁绍当时为省长,而曹操只是个小县长。荀彧此举相当于给自己降级。那荀彧为何这么做呢?
荀彧想成大事,跟诸葛亮毕生追求一样,兴复汉室。他想把东汉王朝重新建立起来,借由他人之手,平定天下,然后将天下交由汉皇帝治理。天下形势,他也不是不清楚,群雄皆起,烽火连天,能平定天下者必然卓然众人也,他将目标锁在了曹操身上。与其说他忠心曹操,倒不如说他忠心汉朝,他之所以竭尽全力的帮助曹操,只是认定此人有旷世奇才,必定可以平定天下,将岌岌可危的大汉王朝扶上正轨。
荀彧是曹操一统北方的首席谋臣,取得不俗战绩,是曹魏谋士阵营中核心所在,处理军务大事,献计、密谋,为曹操出了不少点子。荀彧为其规划制定一统北方的政治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改正战略方针,立下赫赫功绩。不仅如此,他还广推贤人谋士,像郭嘉、荀攸等人才,他可以说如诸葛辅佐刘备一样尽心尽意的辅佐曹操。虽说曹操是个多疑之人,但对荀彧还是极其宠信的。毕竟人家智谋这么高,还这么尽心尽力的帮自己,一看就没有别的心思,是个忠臣。殊不知荀彧本意只是想借曹操之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对荀彧也是颇加照顾,每次有战争,都安排其位于后方指挥,保障他的生命安全,毕竟只有他出谋划策才能保证大军安全。对其也是非常放心,给他一展身手的最大空间,荀彧之才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当北方统一,曹操的野心就体现出来了。他自立为魏国,自立为王,想要为天下君主的野心就抑制不住了。而荀彧也是万万没想到曹操野心有这么大,本只是想借他之手兴复汉室,奉天子以令不臣,没成想他自立为王,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他知道曹操一旦为魏王,预示着他有篡汉之心,与他的初衷相驳,他只得选择离开。而曹操呢,他爱才是不错,礼贤下士也不为过,但有才之人不能为己用,他又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历史上说荀彧死于自杀或者抑郁,也有人说他死于曹操之手。当时两人政治上分道扬镳之后,曹操给他送去一个食盒,有说法是食物有毒,荀彧中毒身亡。
因为曹操称帝时期不对,而其子曹丕有称帝之相,曹操只是想替自己儿子打下江山,而荀彧是曹丕老师,恐自己死后,儿子下不了手,于是自己先动手解决了他。也有说食盒只不过是个空盒,曹操本意只是想给他个警告,无意杀他。奈何荀彧心思太过直白,曹操略有举动,都认为是用来谋杀自己的,加上他对汉王朝忠心耿耿,便选择自杀。到底是为何让两个相互扶持之人,最后生死相隔,本是亲密无间的队友,最终相互算计?
因为两人各自有追求,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成了主因。荀彧毕生理想是恢复东汉原有的秩序,走东汉老路,作为汉朝最后的忠臣,他眼见曹操自立为王,和汉王朝从臣子变对立关系,而自己却亲手促成了别人的大业,一时间难以忍受。曹操想重建新的自己的王朝,建立新的秩序。毕竟古代帝王权力通天,放眼天下皆是皇土,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天下最尊贵之人,子子孙孙皆可以世代为君,这样的诱惑谁能忍住呢?
荀彧死于自己对汉室的忠心,死于自己的识人不清,他虽看中曹操是可成大业者,但万没有料想曹操初衷,而他不懂变通,汉室王朝与魏氏王朝又有何区别?只是换了个人,换了个名称而已。其是自己一手促就的,兴衰与共,不应该更有成就感么?若好好辅助,一统天下,自己不就成了最大的功臣吗?曹操能成大业,主要还是得益于荀彧,因为他才能抢占军事先机,突破敌军防线,因为他才能广纳贤才为其效力。可以说曹氏天下是荀彧一手促就的,只可惜两人的政治目标不同,最终曹操过河拆桥,成了荀彧寻死的主因。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