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88年全国人大代表霍英东(左)、马万祺(右)出席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筹备会议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对中国展开「经济绞杀」,胁迫众多国家对中国实施贸易封锁。为了帮助内地渡过难关,当时一批香港工商界爱国人士挺身而起,开始组织船队,向志愿军「偷运」战略物资。当年那个20多岁的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名字叫霍英东。维多利亚港湾东边最窄处的鲤鱼门海峡只有不到500米,驻紮这里的英国海军曾自诩「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霍英东部署船员勇破英军封锁,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输送「后勤给养」。回忆当年为何有如此巨大的胆量,霍英东说道「这叫胆博胆。」
时间接近凌晨三点,鲤鱼门海峡慢慢归于沉静。英国海军的巡逻舰陆续靠岸抛锚,船上的大兵一个个打着哈欠回去睡觉了。他们浑然不知,不远处的一艘小船上,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正紧紧盯向这里。「唰、唰、唰……」在确认英军停止巡逻后,这个年轻人迅速发出信号,一支满载着五金、药品等军用物资的船队像离弦的箭一般驶过鲤鱼门,穿过一片公海后,他们飞速驶往深圳蛇口。
24小时监视 摸清英军规律
维多利亚港湾有两个出口,西边海峡宽阔,东边最窄处的鲤鱼门海峡却只有不到500米,驻紮这里的英国海军曾自诩「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如何把物资安全快速地送到内地?走东边还是走西边?最终,霍英东选择铤而走险。他的理由是:西边海域大,但英舰也多。东边虽然危险,但可以「智取」。最初开始,霍英东部署船员三班倒,24小时不停地在鲤鱼门附近监视英国海军动向,详细记录巡逻船只、线路和时间。一连数天,霍英东摸清了英军的规律:一是对小船「不屑一顾」,二是每当凌晨两三点,他们就陆续停止巡逻。掌握了这些情况,「智闯鲤鱼门」的行动正式开始。
霍英东的船队通常在上半夜将内地急需的战略物资装载完毕,然后就停靠在鲤鱼门附近等候。然后多数船员都转移到另一艘大船之上,佯装是大船出海,以此转移英军的注意力。而当夜深之后,英军一停止巡逻,满载禁运物资的船队就飞速闯关。就这样,日复一日,来自香港的「流动补给站」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输送着宝贵的「后勤给养」。
周恩来:港爱国人士是患难之交
「这叫胆博胆。」回忆当年为何有如此巨大的胆量,霍英东这样说道。因为船坚炮利的英国海军不相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输送「禁运」物资,而且就在他们的眼鼻子底下。他们看到的,是自己配备的大口径火炮和超过100米长的巡洋舰。但他们看不到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决心,特别是尚在港英政府统治下的香港同胞们,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报国情怀。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霍英东为新中国运输「禁运」物资长达三年之久,书写了香港同胞驰援祖国的浓重一笔。新中国第一代总理周恩来就曾评价说:「港澳工商界爱国人士在抗美援朝期间为内地运输物资,冲破美帝的封锁,那个时候以此支持我们,是患难之交!」
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对大公报表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广大香港同胞就大力支援内地的反帝国主义爱国斗争,在抵制日货、五卅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香港同胞始终都与内地同胞紧紧地站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香港同胞亦积极通过自己的渠道和能力,大力支持祖国战胜帝国主义侵略者。可以说,香港同胞始终都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