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10|回复: 0

学学北极人抗寒大法,你早晚用得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0 08: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一冷,老艺术家就爱蜷缩在被窝里。
这不,一大早打开热搜,竟发现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已经降到了 -44.2 ℃,这是什么概念,大概是整座城市都被冻冒烟了吧。



△内蒙古出现极端严寒天气 / 微博
这倒令老艺术家突发奇想,到底住在北极圈附近的人是怎么抗寒的?是不是可以偷一下师?
没想到这一搜,有趣的地方儿来了:他们老早就把寒冷当成了老朋友,生活也不是我们想象中不是冰川就是北极熊那么无聊,冲浪、看极光、捕鱼造房、坐狗拉雪橇,快把极寒生活玩出一朵花儿。



△不服输的北极人还在快乐冲浪 / Youtube‍
这种抗寒精神,真值得天天还在 battle 北方冷还是南方冷的我们学习一下。
北极人
是如何抗抗抗抗抗寒的?
不急,在偷师前,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一下北极地区。相信此刻的你一定会想:谁会生活在北极?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冷风嗖嗖刮、口水都能结冰的地方,连上帝来了都调头跑。
但真实情况还真没你想的那么坏。



△印象中的北极? / Youtube
根据 AHDR 北极人类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居住在北极圈以北地区的人口大约有 400 万,要是按更宽泛的北极地区定义,人口得有 1310 万。
看傻眼了吧,这还不止: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冰岛和丹麦这 8 个国家都有城市安在北极地区,光是俄罗斯摩尔曼斯克一城就有近 30 万人。
还有12.5% 的土著,40 多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俨然就是一个大型的人类生态圈。



△北极人口分布,圆圈越大人口越多,颜色越深所占土著人数比例越高 / AHDR
人多是多,但也真的忒冷。
最冷的地方能有多冷呢?这么说吧,俄罗斯雅库特地区的奥伊米亚康村庄,曾在 1933 年录得-71.2 ℃的温度,光看数字就能打一哆嗦。
几年前,新西兰记者查普尔决心找出这片地区人们生存(抗寒)的秘密,结果差点把自己交代了。



△世界最冷的地方,奥伊米亚康村 / WIRED
他先从莫斯科(3300 公里外)坐 7 小时飞机到雅库茨克(926 公里外),又搭了两天车,一路靠喝着驯鹿汤维持生命体征,才来到这寸草不生的地方。" 头几天我还在外面嘚瑟了几小时,回来身体就垮了。"
毕竟在这里,汽车要被放到加热车库,所有家庭和企业都有集中供热和备用发电机,人们在户外工作 20 分钟就得轮班一次,唾液会被冻成 " 刺痛嘴唇的针 "。



△走在奥伊米亚康村的户外,需要极大勇气 / WIRED
在最近城市雅库茨克,到处充斥着毛皮大衣。
虽然残忍,但在极寒之地,人们也唯有念着一句 " 圣母玛利亚 " 以动物皮毛来抵御严寒。在格陵兰图勒地区,裤子是用北极熊皮做的;在北欧地区,萨米人则用驯鹿皮缝制衣服 ......



△奥伊米亚康村最近的城市,雅库茨克 / WIRED
但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皮衣,在俄罗斯雅库茨克,一件长款的裘皮大衣就要 1550 美元(10137 元),远超当地 600 美元平均工资。
这样之下,有人买假皮衣,有人则选择展示真正的技术:在北极穿衣,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汗会结冰冻伤皮肤,要分层而穿,还得是宽松的,让空气流通一下。至于含水的润唇膏、面霜,我劝你别用,不然和以雪盖脸没啥分别。



△别用含水化妆品,不然就变同款卡姿兰大眼睛 / The Siberian Times
但幸好,无论多冷,鱼市是开放的。
在极寒之地,人们必须依靠肉食来维持身体的能量,哪怕是生的。俄罗斯奥伊米亚康人就喜欢吃驯鹿肉、冻鱼、马血冰通心粉、冷冻生马肝等等,鱼往地上一摆,也不用冷藏,直接结冰,一条白鱼 850 卢布(75 元),就可以尝到用金钱驱散寒冷、俄式浓汤的滋味。



△奥伊米亚康当地鱼市 / Youtube‍
由于远距离运输,北极地区的食物一般贵得离谱。在加拿大最北端努纳武特地区的一间杂货铺,一包曲奇饼干就要 18.3 美元(120 元),一串葡萄要 28.6 美元(187 元)......
没想到,去了极地,除了抗寒,还得抗穷。



△北极的食物可不便宜 / The Siberian Times
至于住的地方,也得各出奇招才扎下根来。
在俄罗斯雅库茨克,所有房屋建筑都得悬浮于地面2 米高,这不是怕发大水啥的,而是防止冻土表层变暖融化,必须得深扎在稳固的永久冻土层。



△极地的房屋一般得高于地表 / 《卫报》
而在加拿大或格陵兰的因纽特人,则建冰屋,利用冰热传导性差、能留住大量热量的原理来抗寒;北欧地区的萨米人则喜欢用 Lavvu 和 Goahti 来抗寒,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牢固的军旅帐篷,不易被强风掀翻。



△萨米人传统帐篷 Lavvu / Www.Nordnorge.Com



△俄罗斯北极土著涅涅茨人的传统帐篷 / Cristian Barnett
在出行方面,汽车是别想了,除了容易熄火,还有在路面打滑的危险,传统上,他们会用驯鹿雪橇和狗拉雪橇出行。不过在这种极端天气下,也是懒得出门的最佳借口了。
在北极
真不止有北极熊和冰川
" 无聊 ",当我们困囿于想象中北极生活的寒冷、黑暗时,很容易脱口而出这两个字。
事实恰好相反,看了北极的生活,才发现散落在不同国家的北极人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无聊的,或许是我们朝九晚五这群人。
除了北极土著,在过去被流放、被骗去开发的人,现在越来越人反倒主动定居在北极地区。25 岁的乌克兰调酒师 Yana 去年主动搬到位于挪威最北的斯瓦尔巴特群岛," 我感觉自己生活在探索频道,这真的很酷。"



△如今有不少人选择主动定居到北极 / The Siberian Times
世界上最北的城市、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的朗伊尔城来说,这简直是个除了快乐啥也没有的地方。
抛开新闻里 " 不能出生也不能死亡 " 的猎奇色彩不说,朗伊尔城是个极其多元化的社区:2300 个居民里,6 成人口是是挪威人及土著,其次是俄罗斯人,还有 100 多个泰国人 ......



△朗伊尔城 / Life in Norway
小小的土地里,教堂、医院、邮局、银行、图书馆、酒店、加油站、餐馆、商店和酒吧一应俱全,俨然一幅" 小国寡民 "的景象。
当地还办了一家报纸,每周二下午 4 点前定稿,与其他地方的销量焦虑不同,这里编辑们的烦恼是——怎样预防北极熊的不定期来访。



△当地的报纸,比起怕滞销,更怕北极熊也爱看报纸 / Youtube
北极农场也是有的,随便一个农民每天研究的就是" 如何在北极种菜 "等世界性课题;世界最北大学斯瓦尔巴大学中心、北极探险博物馆等也在于此,科学家们来了都两眼发光。
当然,这个小镇上的人们也不是无所事事:骑个雪地摩托、泡了北冰洋再来个桑拿浴,要是天气太冷还可以名正言顺不去上班 ......



△别上班了,我骑雪地摩托载你去玩 / Youtube‍
曾经有个美国心理学者不信邪,带着抑郁、苦闷的预设来到挪威特罗姆瑟(Tromsø)做研究,没想到一年后,他发现自己的课题完全不能开展,只好打道回府," 在调查问卷里,一半以上的居民对冬天生活感到满意。"
或许你会说,这是个例而已。还真不一定。
芬兰有圣诞老人、驯鹿和最北麦当劳;瑞典则有森林和雪村;俄罗斯有捕熊和北极传统武术 "tricking";美国阿拉斯加则有举世闻名的极光、徒步冰川和帝王蟹。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北极早已不是一个单一的、孤零零的、还停留在极地求生阶段的生态圈。



△俄罗斯北极人的传统武术 "tricking" / Cristian Barnett



△北极圈多数有震撼的极光
在北冰洋的对岸、加拿大最北端的努纳武特地区,人们早早喝上了奶茶和苏打水。
这一喝,还戒不掉了,但望着一罐 2-7 美元(13-45 元)的汽水,也不免肉痛。但幸好,他们基因里还保留着因纽特人喜欢分享食物的传统——猎人们会捕获有数额限制的独角鲸,分享给社区居民。



△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的人们早已喝上可乐奶茶 / Npr
你很难带着同情的目光,说他们不快乐。
数十年来,专门记录北极圈生活的摄影师 Barnett,在《Life On The Line》一书中提到:" 北极并非我们想象中只有寒冷和黑暗,也不仅仅只有猎人和北极熊,与驯鹿牧民相比,你更可能会遇到美发师。"
变暖的气温,和不复的冰川
没错,强悍的北极人熬得过严寒,却可能熬不过变暖的天气。这还真不是段子。
不知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今天的冬天好像冷了许多。这不是错觉,科学家们在 2020 年 11 月底在《Inside Climate News》发表了一项结论:"Warm Arctic, Cold Continents(温暖的北极,寒冷的大陆)。"



△ 2019 年 8 月 12 日,格陵兰岛西北部卫星图像 / Getty Images



△海冰正在融化 / Youtube
这听起来好像违反了主观判断,但事实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迅速升温,正在导致南面地区的极端严寒天气。
没想到,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地方,也正在 " 同呼吸,共命运。"



△北极居民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 / Npr
北极地区的居民是第一批最直观感受到 " 全球变暖 " 威力的人。不论是加拿大、美国的因纽特人,还是芬兰、挪威的萨米人,在几千年来,都是通过半游牧的方式生存下来,这就导致了他们对环境依赖极大。
海冰的消失,先是导致了海豹、北极熊的生存空间压缩,数量下降,也极大影响了北极居民的食物来源。" 尽管现在每个地区的猎杀数量都有配额,例如格陵兰西北部的图勒地区每年可猎杀 64 头独角鲸、24 只北极熊,但鱼、鸟等常见食物种类还是肉眼可见的下降。"



△没有厚雪,北极熊宝宝很头痛



△变薄的冰层使打猎越来越困难 / Npr
变薄的冰层也令猎人们无法打猎,因为狗拉雪橇和雪地摩托根本无法使用。
但他们面临更严峻的问题是,房屋居住。
因为全球变暖,保护北极地区免受风暴潮侵蚀的海冰正在融化,连带建筑之下的永久冻土层,也在融化。
加拿大有关机构算过一笔账,如果要加固努纳武特地区的房屋,仅是西北部,就要 2.3 亿加元(11.8 亿人民币)。这也仅是临时的,不知冻土层何时再融化一波。



‍



△融化的冰川越发逼近当地房屋 / 《卫报》
而阿拉斯加的 Shishmaref 村则选择直接搬走,因为他们每年损失 10 英寸的海岸线,不知何时整个村庄会因为失去冰川而掉进海里。
北极变暖也正在影响此刻在吃瓜的我们。
" 温暖的北极,寒冷的大陆 " 真不是科幻片,《自然》杂志在 2018 年也提供了相关的支撑证据:从 1990 年到 2016 年,当北极的变暖趋势增强,美国东部的严冬天气变得更加频繁。



△南方反而容易陷入极端严寒天气 / 《卫报》
就以今年为例,北美地区已经创下数百次低温记录。10 月 25 日,蒙大拿州的波托马克市录得了美国大陆有史以来的 10 月最低气温 -33.8 ℃;而我们开头提到的内蒙古,竟也跌到了 -44.2 ℃。
这就像一个具有讽刺性的闭环:我们在学北极人抗寒,北极人在学我们抗热。
用少点一次性胶袋吧,还咱和北极人一个家。
你对北极的印象有改变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2 1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