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6|回复: 0

华为要收缩这类业务!任正非重磅内部讲话:不能简单学阿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4 01: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为要收缩这类业务!任正非重磅内部讲话:不能简单学阿里!没有应用,华为云就可能死掉
导读:任正非最新内部讲话表示:华为要收缩企业业务,继续做减法。
来 源丨华为心声社区、21 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倪雨晴)
辞旧迎新之际,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此前在华为企业业务及云业务汇报会上的发言于华为心声社区曝光。



华为要收缩企业业务!任正非:不可能简单学阿里、亚马逊
任正非指出,华为企业业务要聚焦战略重点,继续做减法,收缩企业业务做战线,认真弄清楚做作战模型," 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 "。
他指出,华为云要研究华为云由哪些要素构成,华为云不是公司传统硬件设备的领先优势,开发产品并销售产品,而是华为面向客户商业模式的改变,即由卖产品改变为卖云服务。
任正非还强调:
"我们不可能简单采取阿里、亚马逊……一样的道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他们有用不完的美国股市的钱。我们如何发展,要找出一条路来,而不是简单模仿。"
" 将来所有应用都会长在云土地上,但现在还不是,如何建成 " 黑土地 " 是我们努力的任务,应一步一步来。"
" 我们全力以赴抓应用生态建设,像亚马逊一样建立大生态。没有应用,华为云就可能死掉。"
"企业业务要收缩战线,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原来确定的四个行业,不要再增加扩大作战面,把战略打散就没有战斗力了。"
以下是全文:
按语:"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任总属不太懂的一家。他经过较长时间的调研、访谈,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抛出一块‘粗砖’,供探讨、批评、参考。"
一、正确理解和定位云优先。对内我们优先选择用云方式为客户提供 IT 基础平台服务,对外就是客户迫切优先选择华为云服务。
我们讲云优先,不是讲华为公司所有领域都以云优先,而仅仅在 IT 领域要优先实现以下几点:1、面向客户的算力和分布式存储(不含企业存储)需求时要以华为云优先;也就是当客户对服务器、分布式存储、虚拟化、私有云有需求的时候,要引导云服务优先;2、混合云要以云服务的商业模式优先;3、行业解决方案的底座要以华为云优先。
当然我们期望以华为云优先为客户提供服务,但客户不一定会选择我们,只有华为云提供的云服务做到最好,客户才会优先地选择我们。当然,云服务好的基础是华为云平台必须做得好。而不是技术支持人员没有让客户明白我们的云服务是什么,就塞给人家一堆 " 土豆 ";或者 " 土豆 " 太多,有些没有用上。我们引导客户数字化,首先引导他们使用华为云提供的云服务。我们的价值观与宗旨,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客户利益至上、我们的云服务上,我们还要踏实努力。让客户用电一样方便使用华为的云服务,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聚焦在做好我们的华为云平台及其提供的云服务。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服务能力、多个责任中心,力量碎片化。华为云首先要在极致性价比、可用性、数据安全性等基础能力上构筑核心竞争力;同时针对所聚焦的行业、聚焦的场景做好使能层,构建好云生态体系,构筑有竞争力的获客能力。
政府、企业上云已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中小企业应用、大企业的非敏感数据应用、政企的新型创新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地承载在公有云上;另一方面,很多政府企业的核心数据、核心业务仍需承载在自建数据中心或专属云上。自建数据中心也会从简单的虚拟化走向云架构,一般由客户自己进行维护,这些客户同时要求享受公有云的高阶服务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的华为云混合云解决方案。专属云本质上依然是公有云,是针对特定客户而建设的公有云,亚马逊建设了 GovCloud 政府云,只服务于美国政府,由亚马逊进行维护。因此,公有云、专属云和混合云,甚至包括非华为私有云将长期共存,以解决客户的不同需求。因此,华为云解决方案最终形成的结构是:一套技术架构,支持公有云、专属云、混合云等商业形态;两种交易模式,一是卖给客户、产权属于客户、客户自己维护的混合云,二是产权属于华为、由华为维护、客户订阅云服务的公有云(含专属云);三种部署方式,一是部署在客户数据中心里面,与公有云分开运维的私有部署,二是部署在华为建设的数据中心里面,由华为运维;三是部署在客户数据中心里面,作为公有云的延伸,由华为运维。
华为面向客户提供公有云、混合云和 " 服务器 + 虚拟化软件 " 三种产品形态。公有云和混合云要坚持硬件同构,软件架构统一;公有云和混合云要做好客户选择,不要试图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基于 " 服务器 + 虚拟化软件 ",联合合作伙伴,满足多样性的政企自建数据中心和 IT/OT 系统的需求。
华为要打造领先的 ICT 基础设施,要在联接、计算与企业存储和华为云三方面都取得胜利。在继续增强联接的同时,强化软件力量的建设,构建一个好的华为云平台、云生态,把适合上云的行业场景牵引客户优先上华为云,成为政企上公有云的首选。通过客户上华为云,反逼华为的平台进步。我们要将联接、计算与企业存储和华为云有机融合,构筑面向所聚焦的行业场景的行业 " 智能体 ",助力智能升级。
内部统一组织,是靠打胜仗来牵引的,在打胜仗中不断来组合队列。从小交换机开始,从传输开始,从 2G 无线网开始,从简单的路由器开始……无不是用胜利来牵引。为什么四野的队伍这么彪悍?是因为他们跟着林总一直打胜仗。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从海南岛又打到朝鲜……,他们总信任林总,全部统一在林总的意志中。林彪并没有做多少思想工作和说教,靠胜利言传身教。华为云业务的组织优化,能不能先从点开始,从胜利中总结出经验来。我们不可能简单采取阿里、亚马逊……一样的道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他们有用不完的美国股市的钱。我们如何发展,要找出一条路来,而不是简单模仿。
华为云不是我们传统硬件设备的领先优势,开发产品并销售产品,而是华为面向客户商业模式的改变,即由卖产品改变为卖云服务。必须构建卖云服务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户提供云服务的运营、运维能力。我们向亚马逊、微软学习的同时,也要将本身 30 年的网络积累做成云服务市场独有的优势,开创更大的空间,构建差异化特色。
二、我们要研究领先的华为云是由哪些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哪些核心颗粒的先进而构成竞争能力的。
能不能像存储产品一样建立面向未来领先世界的架构,有哪些关键的短木板、新介质、新算法、新架构甚至新理论等需要突破,组织起各阶、各类的 " 突击队 ",让科学家、专家、工程师提前自由地去研究,找到解决办法。比如,有没有新的先进软件架构、有没有新的工具方法、有没有新的算力架构、有没有新的编排算法、人工智能的算法 …… 等等,一样一样地做好。在算法、算力、核心网、鸿蒙、鲲鹏生态、先进的软件架构 / 方法和工具以及工具的科学归一化、代码仓统一与优化……,以及人工智能在我们网络平台优化中的应用,一样一样踏踏实实地把这些颗粒做好,以便形成团粒结构的 " 黑土地 "。再把连接这些颗粒的操作系统也做好,方便客户在上面发展。我们要聚焦在关键客户需求上,利用好华为自身内部 IT、终端云、GTS 云的典型需求,培养一批队伍,这批队伍就在战斗与实践中拥有了理解政企对华为云的需求;然后一部分人再深入去理解支持万物生长的云是需要什么样的 " 黑土地 "," 黑土地 " 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让万物生长。" 黑土地 " 这个词是徐直军发明的,他应诠释一下。
技术架构要保持持续性,专家团队决策体系的迭代也要科学稳定,行政主官不要干预技术决策。软件架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持续优化的发展,我们公司的软件是不错,但要进入直接竞争领域,要超越对手,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十年来我们的混合云技术架构经过了几次反复,导致时间上的浪费。
最底层的技术架构是最核心的,需要高手。底层架构的开放性、扩展性、稳定性、持久性、安全性、效率,决定了后续软件的发展潜力、研发效率。高级专家团队,人少而精,事少而明,有利于冷静思考,他们要有长期稳定的担当,不要草率地换人。
三、将来所有应用都会长在云土地上,但现在还不是,如何建成 " 黑土地 " 是我们努力的任务,应一步一步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华为云上线了 200 多个服务,发展了 150 多万开发者和近 2 万个合作伙伴,已初具规模,具备了更大方向发展的基础。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如何抓住政企数字化的机遇,在互联网、政企两个赛道上都获得更好的发展,达到世界领先。
首先要肯定我们的华为云平台是基本可用的,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在新的场景下(5G、800G、人工智能……)高速社会下如何进步,有没有机会达到世界先进,甚至领先。传统互联网公司在政企场景下有困难,在新形势下,我们有机会,突破点在哪儿。
新的一年里,我们在软件的架构、方法和工具上要加大人才投入。敢于引进大架构师、全球软件大赛的优秀人才,努力从我们的队伍中培养造就各级各类各阶的架构师,根据能力、贡献及时提拔他们,职级、薪酬也要及时匹配。云平台、云生态要向先进的公司学习,不要简单模仿。努力在平台架构中,加大优化的力量。我们是一个传统的硬件先进的公司,世界上转型为软件先进公司的例子还没有,我们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如何建立客户喜欢的 " 黑土地 ",如何让伙伴生态生机勃勃,如何保证软件能扎到根,避免被切断的风险。
四、华为云对我司,既是一个产品提供,也是一个运营平台。质量与敏捷的运维能力是关键的要素。
硬件资源的池化、软件分布化、运维敏捷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服务的多样性……,我们是向亚马逊学习,还是向微软学习?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学习。面向行业客户提供云服务应该走微软的道路,优先为大行业、大企业服务的道路,聚焦深耕几个关键行业,打造 " 黑土地 "。我们耕耘企业业务多年,有一个庞大的企业销售服务队伍,有一定的基础,联合客户、行业领先的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等生态伙伴,开展联合创新,积累和沉淀行业的关键知识资产,这样好的经验不要丢掉,每年做好两、三个行业,几年后最终能达到几个、十几个行业,就是不得了!微软就是通过与客户的联合创新,持续构筑了竞争优势。我们要与关键客户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把一些有前途、有大需求的颗粒抽出来,组成以全要素、全业务、全编成,拥有独立作战能力与权力的 " 军团 "。我们也要学习亚马逊,把 IAAS、PAAS 做好,我们是有基础的。我们这么多年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是有可能把云基础平台即 " 黑土地 " 做好的,发挥联接 + 计算的优势到极致。我们聚焦在一、两个行业,搞清它的经验模型与算法,切实在行业打造有领先的能力。让客户接受我们。例如 Oracle 以一个数据库就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市场。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客户成功,不要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五、我们全力以赴抓应用生态建设,像亚马逊一样建立大生态。没有应用,华为云就可能死掉。
移动互联网应用、企业应用、政府应用、煤矿应用、机场应用、平安应用、GTS 应用、公司内部 IT 应用,都是我们生态发展的机会窗。终端云的良好发展给我们做了榜样,南研所的弟兄们重现了英雄本色。当前生态伙伴调用接口的管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生态型业务发展的最核心瓶颈,我们当前从管理意识、流程到组织保障都不够。我们一定要建立优良的架构,简化内部的消耗,我们一定要实现敏捷优质服务。我们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敏捷的为客户服务。利用好华为自身内部的 IT、终端云、GTS 云的典型需求,服务好内部客户,培养一批队伍,这批队伍就有理解政企对云的需求。现在内部客户的体验有待加强,不要浪费了需求的价值。
阿里云、腾讯云、AWS 推出越来越多的软硬融合的设备,华为的优势在硬件,我们要加强软件、应用生态,不应放弃硬件给华为云带来的优势。保存底层架构的稳定性与高效率,发挥联接 + 计算的综合优势,持续迭代优化Ⅰ(IAAS)层架构,并牵引计算、存储、网络等Ⅰ层面向云场景的进一步创新。
六、云 BG 与 EBG 的关系:" 作战综合化,能力专业化 ",企业业务和云与计算业务应按这个原则对一线作战及组织进行优化,提升一线效率,最终要形成场景化的合成作战。
为支撑云与计算产业的商业成功,加强专业能力构建,要清晰知道几个行业,深入进去,做世界最理解它们、服务它们最好的组织,它们就会优先选择我们的华为云,这是我们的任务。公司从机关到一线都做了比较大的组织调整。经过半年多的运作实践,新组织架构促进了一线的资源投入,提升了产业生态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云与计算 BG 应重点抓好华为云平台的建设,抓好产业生态的建设,做大产业空间,同时抓好解决方案与技术支持,建立一支真懂云和计算业务的专业化队伍;EBG 作为统一客户界面,要更多贴近客户,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强力的推动专业部门打造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现在一线有的代表处专业化分工过细,接口多了,干部多了,汇报多了,实际干活的人却少了。二是,资源投入增加了,作战效率却降低了。三是,内部沟通成本高," 一线分成两个组织后没感觉有什么好处,两个组织反而会增加很大的沟通成本 ";" 在政企做了决策以后,再到云那边沟通,两边频繁开会,没有原来那么高效。"。四是,等级森严的组织层级、部门墙,导致分工过细," 铁路警察 " 各管一段,客户却难受了,本应该团结一致为客户服务的力量存在内卷。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 IT 架构又是围绕着组织架构来构建的,也就是说组织有多碎片化,IT 就有多碎片化。现在多个 BG 的作战流程不同,IT 系统当然也不同,连销售管理都拉不通。
这些问题既降低了内部运作效率,也直接影响了客户和伙伴的满意度。我们要在一线形成场景化的合成作战," 坦克 "" 飞机 "" 大炮 "" 机关枪 " ……都应统一指挥。建议按 " 作战综合化,能力专业化 " 的原则对代表处组织进行优化。
七、企业业务要聚焦战略重点,继续做减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一,企业业务要收缩战线,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原来确定的四个行业,不要再增加扩大作战面,把战略打散就没有战斗力了。因为我们是力量有限的公司,确定要做的项目就一定要做好、做精。我们要抓住一点,标准化的梯次推进,逐渐走向做厚、做多、做强。你们要抓住自己能做的领域,将兵力扑上去,扎扎实实做好,才可能真正找到比别人更好的方案。
第二,我们的队伍建设要明确强调,立足于联接,立足于华为云,但我们要知晓服务对象的工业,要知晓服务对象的 Know-How,然后在算法上和别人合作。什么叫工业互联网?首先它的本质应该是工业,比如航空、汽车、交通、钢铁、煤矿……。第二是联接,联接这个产业,我们最熟悉,全部电子工程就是为了联接。第三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又分为数据、算法、算力和 Know-How。数据是客户的,有的算法是与合作伙伴合作做的;Know-How 是行业、企业他们数十年的摸索积累与千万次验证,反复建模,留下的理论与经验结晶,这是我们最不熟悉的;我们能做的主要是算力这一部分。因此,我们只能做一个支撑平台—— " 黑土地 ",从而支撑上面生长的个性化的应用。我们要做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包打天下,把别人的活给做了,做得很粗糙,也做不好,最后我们就没有战斗力和竞争力。
第三,后续的汇报,首先讨论如何收缩作战面,第二讨论作战模型。我们要讲清楚作战的战略方针,要讲过河的 " 船 " 和 " 桥 ",不能 " 口号治企 "。领袖要有架构性思维,领袖的责任是讲明方向、发现问题。比如,部门成长架构是什么,业务成长的架构是什么?哪些事是你一定要做好,做到什么程度?你们要看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邓小平就是在关键历史时刻的几个讲话,国家战略就转过来了。领袖要结构性地思考问题,能看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扑上去用 " 刀子 " 插进去,就能抢占市场。
2021 年将有 1 亿的 HarmonyOS 生态设备入网
2020 年的科技圈大事件中, HarmonyOS 绝对占据一席之地。在硬件上搏斗的华为,同时全情投入到操作系统级别软件的生态建设当中,并率先在国内稳扎稳打地推进。
12 月 30 日,在 HarmonyOS 2.0 手机应用开发者 Beta 活动上海站,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副总裁杨海松谈道:"HarmonyOS 生态在 2020 年一路走来的历程,应该说是日新月异,每个月都有比较大的进展。真正的生态从 0 到 1 的跨越,就是在今年这一年,伙伴的支持真的是超乎想象、超乎预期,而从 0 到 1 的破冰也是最艰难的。我们预计,2021 年将有 1 亿的 HarmonyOS 生态设备入网。"
与此同时,杨海松也坦言:" 一个操作系统要想成功,把操作系统的代码做出来仅仅是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关是在于生态的构建,要想成功,必须要紧紧抓住产业变革的大机遇。如果我们没有大机遇、大变革的空间,操作系统是无法扎下根,也无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自 2019 年 HarmonyOS 面世以来,生态体系的搭建日趋成熟。仅用了一年的时间,HarmonyOS 便完成了由 1.0 版本向 2.0 版本的进阶。
HarmonyOS 2.0 发布至今已累计 200 多万人次访问开源代码,OpenHarmony 项目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开源项目之一;
11 月 11 日,首批搭载 HarmonyOS 的美的家居产品落地上市;
目前已汇聚 120 多家头部应用伙伴、20 多家头部硬件伙伴与 HarmonyOS 展开合作;
12 月 16 日启动的首届 HarmonyOS 开发者创新大赛,已经吸引了 1800 多支参赛团队报名。
可以看到,从手表、智慧屏、智能家居、再到手机的 Beta 版本,眼下 HarmonyOS 的触角正在迅速扩张。而在 PC、移动互联网之后,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操作系统层面,以华为为首的国内巨头能否扳回一局,也成为关注焦点。
华为发布数字能源十大趋势
12 月 29 日,华为发布了 " 数字能源未来十大趋势 ",十大趋势分别是能源数字化、绿电无处不在、全链路高效、AI 加持、融合极简、能源网自动化驾驶、综合智慧能源、智能储能系统、随时随地超级快充、安全可信。
眼下,能源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一环,正在经历变革期。华为副总裁兼数字能源产品线总裁周桃园向包括 21 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记者表示:" 中国的数据中心 2019 年的用电量已经占中国总用电量的 2% 左右,相当于当年北京、或者上海一个城市的消耗量,也相当于一个三峡的发电量,用电量巨大。另外,5G 带来高带宽的同时带来整个能耗的快速增长,是运营商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这么多的问题靠传统的能源方式实际上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要靠数字化 + 能源的技术相结合。"
因此在华为看来,能源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创新融合,让能源基础设施实现 " 发 - 输 - 配 - 储 - 用 " 端到端可视可管可控的智能管理,提高能效。
同时,绿电无处不在,以光伏为代表的绿电将成为主力能源,光伏全面平价时代来临,而分布式发电及光储融合也将必然趋势。绿电还将助力 ICT 行业更加低碳,未来将实现 " 零碳网络 " 及 " 零碳 " 数据中心。
此外,华为首次提出全链路高效的趋势,从架构和系统上来进行全局优化。
在 AI 方面,华为认为未来 AI 将普遍应用到能源领域,并且代替专家职能,使系统自主协同,例如在光伏电站采用智能跟踪支架,光伏检测实现无人巡检,数据中心利用 AI 进行参数调节降低 PUE,在站点实现峰谷电价,智能充放电,在智能电动方面利用大数据提前 24 小时预警汽车电池状态等等。
" 数字能源将走向融合极简,包括架构融合,形态极简,工程产品化,让设备由多变少,由大变小,逐步小型化,轻量化,模块化。" 华为数字能源产品线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方良周谈到," 例如多套电源融合,站点形态从房到柜再到刀片式电源,数据中心普遍采用预制模块化建造模式等等。"
随着能源行业逐步向数字化转型,传统人工运维模式亦将被改变,能源网运维将实现自动驾驶。传统能源系统烟囱式分立架构和孤岛式管理将走向综合智慧能源,从发电、配电、用电实现全链路协同。在储能方面,普通锂电池将逐步进化为智能储能系统。
此外,未来将实现随时随地超级快充。在电子消费领域,实现 10 分钟快速充满。其次,由于电气架构演进,高压平台电动车 10 分钟即可完成充电。当然安全可信也是重点关注方向,硬件可靠、软件安全、系统的韧性、安全性、隐私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将会成为必要要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6 2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