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11 发布会,雷军说:" 小米两年多前上市,股价长达两年时间低于发行价,说实话这说出来都比较丢人,这是我过去两年超级郁闷的事。" 他对小米股价重回发行价、市值突破 1000 亿美元(12 月 23 日)感到欣喜,表示 " 免得让我愧对 17 块钱(发行价)买小米股票的所有支持我的股东们 "。 雷军很真诚,但他没说完的一句是,支持他的还有听信了那句 " 让买小米的人至少赚一倍 " 的承诺。
今日(1 月 4 日)港股收盘,小米集团上涨 6.17%,达到 35.25 港元,时隔 910 天,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只是,这其中的滋味恐怕并没那么好受。
互联网的大饼失效了
在登上 1000 亿美元市值前,小米曾有过更高的 " 顶点 "。 2018 年初,小米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不胫而走,彼时有接近小米高层人士称,雷军对小米定下了 2000 亿美元估值的目标,并受到了投行的认可(网易科技)。虽然随后小米否认了这一消息,但雷军确实相信小米应该拥有高估值,他曾多次表示,不能以手机公司或其他硬件公司对标小米,他认为小米是全新的互联网企业,因此也应该具备互联网企业的高估值特性。 在一份公开信中,雷军表示 " 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对硬件、手机等实体产业标签避之不及。 然而投资人并不买账,小米的估值被一砍再砍,上市前夕雷军无奈地说:" 总不至于连 550 亿美元都不值吧 "。 最不耐烦的时候,他直言 " 我不 care 小米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很多人问我给小米的估值是腾讯的还是苹果的,我说我要腾讯乘以苹果的估值,因为小米是全能型的。" 这当然有气话的成分,但把小米看作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雷军为投资人画下的大饼,尽管那时互联网业务不到小米整体营收的 10%。不过他也确确实实地给投资人留了个念想:当时互联网服务以不足一成的营收占比,贡献了集团超过四成的利润,且还在高速增长中。用手机、IoT 等实体业务供养互联网服务,或许真有可能实现。
2018 年 7 月 9 日,小米上市即遭破发,报收 16.6 港元,较 17 港元的发行价下跌 2.35%,市值约 480 亿美元。随后几天小米股价接连上涨,一直达到 22.2 港元的高点,未曾想这竟也是未来两年的顶点。
2019 年 9 月,小米股价跌至 8.28 港元的谷底,较上市首日腰斩。投资者中流传起一个新梗:小米是 " 年轻人的第一只被套牢股票 "。 到这时,被寄予厚望的互联网业务营收占比依然不足一成,与此同时,增速也创下新低,雷军为小米许下的互联网故事流产了。
回归曾经鄙夷的实体业务
股价陷入低迷、互联网业务难当大任,雷军和他的小米都不再提曾经的故事,所谓的 " 互联网企业 " 之名也渐渐被抛之脑后。 去年 5 月(2020 年 Q1 财报发布时期),小米股价开始复苏回升,到 7 月 10 日终于重回发行价,再到现在市值冲上 1100 亿美元,最大功臣正是雷军曾极力想要摆脱的硬件标签。 2020 年 Q1,疫情重创手机市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超过百分之十。与此同时,小米却增长 4.7%,成为五大手机厂商中唯二增长的品牌。此外还有几个抢眼数据:海外收入占比达到 50%、智能手机出货量在印度连续 11 个季度保持第一。这份财报也开启了小米在 2020 年的良好势头。 到了 Q2,手机业务的强势越发明显。根据财报,该季度小米手机在全球 50 个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在 25 个市场的排名前三。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欧洲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 65%,增速达第一。市占率也首次超过华为,仅次于三星和苹果,来到第三位。
与此同时,另一个对小米极为有利的外部因素也开始显示出它的威力——在华为被禁用芯片后,手机业务出现大幅下滑,小米敏锐地捕捉并及时地抢占了华为(包括荣耀)退出的份额。同样,它也反应在了小米的财报上。
2020 年 Q3,小米营收 722 亿元,同比增长 34.5%;经调整净利润 41 亿元,同比增长 18.9%,两项均创下新高。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手机业务,该季度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 4660 万台,同比增长 45.3%,市场份额达到 13.5%,同比提升了 4.4 个百分点。小米时隔 6 年重回全球第三。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对 ZAKER 科技分析表示,小米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疫情对线上销售的需求激增,二是前文提到的小米抢占了华为退出的市场空间。 这些市场利好大大提升了小米的股价表现,长期跟踪国内科技股的中泰国际分析师秦越对 ZAKER 科技表示,预计小米智能手机、互联网及 IoT 仍将在未来中、长期提供增长动力,同时智能手机出货量高速增长,还将为互联网服务变现及 IoT 生态圈不断输血。她认为在智能手机业务的强势推动下,小米股价依然有上涨空间。 在小米上市的这两年多里,雷军做了数十次的演讲,无论是产品介绍还是笑话段子,最后总是会回归到 " 永远做感动人心的产品 " 这一主题上,然后反复强调小米的性价比。被资本市场 " 教育 " 了两年后,最初的互联网故事成了他绝口不提的过往。 对现在的小米来说," 画饼 " 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小米也确实没有这么做。但资本市场迷信故事却也是不成文的传统,如若孙燕飚所言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小米外部优势不再,到那个时候,或许小米需要重新考虑另一个新故事了。 ZAKER 科技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