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舒克
房企上市如同进入围城,城外的满眼巴望,城里的苦苦挣扎。 12 月 10 日,领地控股(6999.HK)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第二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川系房企。 领地控股发行价 5.69 港元,通过 IPO 净募资 13.19 亿港元。上市首日,领地控股股价波澜不惊,仅在发行价上下小幅波动,最终平收,总市值 57 亿港元。 领地控股并不是唯一一个被资本市场冷遇的内房股,市场消息显示,明日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大唐地产 IPO 并未获得足额认购。 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内房新股的股价表现都称不上出色,港龙地产在港上市首日即遭破发,上坤地产上市首日出现盘中破发,位于房企 TOP 40 的金辉控股也曾多次处于发行价以下。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保住发行价努力,已经成为内房新股和次新股的一致动作。房企高速冲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闯关的领地 领地控股由刘玉辉、刘山及刘玉奇三兄弟于 1999 年共同创立,是一家深耕四川的区域性房企。2006 年,领地控股总部从发家地乐山迁至成都,开始了全国化扩张。 虽然已经全国化布局多年,领地控股的基本盘还是集中在四川。截至今年九月末,领地控股持有土储 1657.7 万方,其中位于四川地区的土储占比达到 64%。 领地控股是高周转房企的典型房企之一。根据领地控股的说法,为了加快周转速度,领地控股一般在收购土地七天内,便可完成项目准备工作,并准备物业开发,营销流程同步跟进。 " 唯快不破 " 的领地控股在去年四月曾提出过冲击千亿的计划,宣布将在 2020-2021 年实现千亿战略。但是根据克尔瑞数据,领地控股去年操盘金额仅有 237 亿,今年前 10 个月操盘金额 209 亿,到 11 月份已经跌出房企百强名单,未到 232 亿,距离千亿的恢弘梦想还有一大段距离。 规模扩张 " 放卫星 " 之余,最近几年领地控股的业绩也不稳定。2017-2019 年,领地控股分别实现营收 53.4 亿,43.1 亿和 75.7 亿,期间净利润为 6.5 亿、5.2 亿和 6.7 亿。去年前五个月,领地控股曾出现 930 万亏损,今年前五个月,领地控股营收和净利分别为 30.3 亿和 1.7 亿。 此外,多年的高周转、高杠杆带来的债务压力也是领地控股的一大难题,招股书显示,2017-2019 年,领地控股净负债率分别为 60%、110%、140%,今年前五个月再次攀高至 150%。
今年八月,监管出台史上最严的 " 三道红线 ":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应不超过 70%, 净负债率不超过 100%,现金短债比大于 1。而截至五月底,领地控股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 80.2%、153.1% 和 1.1,踩中两道红线。
" 带病闯关 " 的领地控股只是冲击上市的中小房企的一个缩影,在领地控股身后,还有多家房企对资本市场垂涎欲滴。 中小房企艰难上市 受融资水龙头持续拧紧、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影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小房企闯关 IPO 明显增多,但是成功者寥寥。 算上计划在明日上市的大唐地产,年内共有 7 家内房股登陆港交所。距离 2021 年的钟声仅有 20 天,其他房企想要在此期间突围已经希望非常渺茫。
市场普遍认为,今年中小房企上市难度明显加大。今年前三季度,仅有汇景控股及港龙地产成功上市,下半年监管新规出台后,港交所才再次对内房股 " 开闸 "。包括明日上市的大唐地产在内,年内七家上市内房股中有六家均冲击两次后才得以上岸。
近年递表的房企中,万创国际已经遭拒,三巽控股和中国文旅仍在排队,其中三巽控股已经是第三次冲击港交所,中国文旅也是二度递表。海伦堡、奥山控股、鹏润控股和实地地产已在数次递表、屡败屡战的路上挣扎许久,本次招股书失效后,再也没有下文。
这些急于上市的中小房企都有着统一的特点:这两年业绩突飞猛进,债务和杠杆水涨船高。
大唐地产剔除预收账款负债率达到 84.7%,净负债率达到 128.5%,现金短债比 1.34,踩中两道 " 红线 "。正在排队的中国文旅更是以 72.55% 剔除预收账款负债率、141.6% 净负债率和 0.54 现金短债比,连踩三道 " 红线 "。 对这些规模尚小、踩中红线、融资渠道单一的区域型房企来说,越过上市这道门槛不只是发展的分水岭,更是存活生死关。 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三十余年,已经趟过原始混沌和高速扩张期,步入了相对稳定的态势。在棚改红利期,大批中小房企跑马圈地激进扩张,但在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降杠杆成为首要命题的当下,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 如何最快拿到真金白银,进入 " 安全线 "?当然是上市。 对于中小房企来说,上市可以开通新的融资渠道,不仅能够通过 IPO 募集大笔资金,还能继续发债融资、借新还旧,为紧绷的资金链争取一线喘息的机会。 但是上市只能解一时之急,并非灵丹妙药。 由于 A 股长期的严监管,香港成为内地房企寻求上市的主要目的地。但在港股市场,重资本的内房股一直都是 " 后妈养的孩子 ",长期处于低估值,市盈率普遍在 10 以下。 而且,在融资渠道持续收紧的背景下,上市已经不只是房企融资的唯一门槛。随着房企雷潮渐起,金融机构对于房企融资不断设限。从去年起,市场就传出房企需要达到一定规模,位列行业 TOP 30 或 TOP 50 等位次才能顺利从金融机构拿到贷款。 更不用说,港股市场还有对内房股规模设置的隐形门槛。除一月份抢滩登陆的汇景控股外,今年上市的内房股均在 200 亿规模以上,迷你房企万创国际递表四次仍然被拒。 即使冲击上市成功,这些规模偏小的区域型房企,往往土储实力、现金流以及开发能力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抗风险能力较弱。登陆资本市场与千亿房企们正面拼刺刀,往往自曝弱点,今年上市的内房股股价一直无法提振就是证明。 除此之外,如果中小房企基本面恶化,资本市场也会用脚投票。去年崩盘的福晟国际就是最好的例子。2017 年福晟国际借壳上市,市值最高超过 200 亿港元,但 2019 年福晟国际债务危机爆发,股价闪崩,两天内跌去 96% 市值。后续虽然有世茂接盘,但是二者至今仍在嘴仗官司中。 但是对于这些中小型房企来说,冲刺资本市场已经是骑虎难下。 上市未必能改善自身的规模和业绩困境,如果迟迟不上市,高杠杆且缺乏融资渠道的中小房企得不到资金周转,只能迎接卖子还债或者最终违约的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