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4|回复: 0

“鸡娃”鸡出个啥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 08: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 " 鸡娃 " 成为热词之前," 家长退群 " 是更早一段时间的梗王。而在两者之上,教育内卷这个大词,把一切焦虑更深入地引向了社会学的讨论范畴。
教育从属于社会,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价值观的一种方式。我们讨论鸡娃,根本上是寻求一种焦虑共鸣。
文 | 潘晔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 半月谈 "(ID:banyuetan-weixin),原文首发于 2021 年 1 月 22 日,原标题为《" 鸡娃 " 鸡出个啥未来》。
1
教育 " 军备竞赛 "
" 没有升学压力,谁想鸡娃?小孩受苦,大人受罪!"
" 我不想鸡娃,但周围亲戚朋友都在鸡娃,我不鸡,孩子以后会不会怪我?"
" 国外纯玩儿的森林课是好,但首先你得有一片森林 ……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层次的鸡娃?"
鸡娃,释义是家长给孩子打鸡血,是以孩子能考上更好的学校为目标、督促孩子去拼搏、带娃一路狂奔的家长们的专属名词教育内卷背景下,鸡娃被看作是对抗焦虑的处方,教育也因此切换为 "军备竞赛" 模式——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考上 985、211 还要读研、读博,国内读完国外读,拿了第一学位再拿第二学位,还要拿各种资格证书。十八般才艺最好样样精通,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素质教育搞不好,就用应试教育的方式继续搞。



即便如愿以偿进入好大学、拿下各项证书,也只是进入了鸡娃 2.0 阶段。如今,鸡娃的战线已经被越拉越长,接下来要比的除了考试成绩,还有论文数量、实习经历,以及大城市的光鲜亮丽的工作、职位、编制、收入、奖金 …… 说白了,就是众人眼中的 " 成功 " 因子,都可以拿来鸡娃,顺便鸡自己。
全球化大浪潮中,与成功、财富相关的外部环境、评价体系也在深刻影响着国内。以进入投行、律所、咨询公司、世界 500 强企业等顶尖机构工作为目标,西方精英阶层所谓的职业标准、成功学滥觞,正在影响着中国高校的选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家长对于 "人上人" 的预期。
但再怎么变,人们向上流动的预期和逻辑并没有改变——低收入人群在教育中有实现平等的诉求,中等收入人群要向上晋升并防止地位下滑,高收入群体则要维护巩固自身利益。群众的这些诉求在教育场域中展开激烈博弈。
于是,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发生变异,鸡娃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手段,家长希冀通过有限的家庭资源,撬动更多的可用资源,以孩子的成绩和成就作为筹码来实现阶层跃升或逆袭,在教育投资中获利。通俗地讲,鸡娃的言下之意是:" 我对孩子投入那么大,孩子怎能比我差。"
2
加 " 杠杆 " 的恶果
按照向上流动的逻辑,或许你在财富、事业、社会地位上,的确超过了你的父辈。但你的孩子超过你的几率,或许并没有那么高。尤其在学历放水的当下,高学历人才逐年递增,人才的增速远远超过人口增加的速度,逆袭的难度系数呈指数级递增。
这样的生态倒逼家长们不断 "加杠杆":你的孩子晚上 10 点睡,我的孩子 11 点睡,他的孩子 12 点睡;你上 2 个补习班,我上 4 个,他上 8 个;你的物理提前学 1 遍,我要提前学 3 遍;你刷 100 道题熟练掌握,我就要刷成 " 一看就会、一做就对 " 的生理反应 ……
以此为代价,最近几年,中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近视率、脊柱侧弯率、学习时间等各项指标严重不达标;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的抑郁症并不少见。
一项更为权威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学业成绩,多是用过长的学习时间、透支身体健康换取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各个国家 15 岁青少年的数学、阅读和科学成绩的调查测试。在 2012 年的 PISA 测试中,上海学生作为中国队的代表获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绩。但上海学生还获得了另外一个世界第一,就是学习时间最长。
一旦被卷入鸡娃的恶性竞争中,家长便不得不投入过多的精力,影响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会因过度倚重孩子学业而减少了亲子交流时间,导致家庭关系淡漠、紧张。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更不能让孩子累死在起跑线。
当鸡娃异化为社会利益分配的工具、阶层逆袭的杠杆,教育是否会滑向 "脱实向虚" 的赛道,对孩子的教育支出提出 "快变现" 的要求,用短线思维去衡量孩子个性化的 "慢成长",并最终导致教育筛选功能与育人功能的完全脱节?
3
寻找增量
教育内卷还有一个更为重大的时代背景。
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生活的当下,所有东西都在不断升级。很多行业、企业正在进入更高形态的 " 无人区 "。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消费场景、新的技术方向 …… 所有东西都 " 正在 " 或 " 将要 " 被创造出来。" 无例可循 " 或 " 无人之境 " 是目前乃至未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常态。
这是一个更好的新世界,也是流动、开放、驳杂的世界。过去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面对所有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我们不应在存量中绞尽脑汁 "切蛋糕",而应在增量中 "做蛋糕",这是大势所趋。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变得丰富与不可捉摸。就像如今,没有人敢称自己是人工智能专家、区块链专家,很多人懂技术,但没有人是专家。毕竟与 30 年后的自己相比,现在的我们一无所知。
既有知识显然已经不够用了,需要打开一片新的天地。那些靠单一维度严格筛选出来的人才,即便优秀,也会因过度同质化而 " 贬值 " 甚至 " 滞销 "。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在未来社会立足?值得每一个父母深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16 1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