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马桶装在灶台正对面,如厕、烧菜两不误?改建厕所却没有上下水,完事舀水自己冲?气温一低就结冰,先浇热水再蹲坑? 最近,新华社走访了北方某地多座村庄,发现不少改造厕所没法用的 " 怪事 "。据报道,由于设计缺陷大、工程质量差、后续保障弱等多方面问题,近 5 年来,当地政府投入上亿元财政资金改建的 8 万多个厕所,弃用超过 5 万个。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吐槽:" 老家在农村,厕改装了个瓷坑位,没水冲,没地方排,粪坑还是粪坑,没见多卫生 "、" ‘环境整治’等于‘刷白墙’,‘绿色乡村’就是‘刷绿漆’,厕改能往旮旯堆个马桶,已经算给俺村长脸 "……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 " 厕所革命 ",农村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一些地方的 " 尬厕 " 现象,在让这项 " 民心工程 " 变味。
马桶不但正对灶台、没有任何遮挡,还没有上下水。图源:新华社
问题出在哪儿? 2018 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各地 " 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 " 科学确定、合理选择厕改模式。可一些地方只看到 " 时间紧、任务重 ",对地方实际视而不见。单考虑千家万户都要装马桶,对冬季冻土层厚度、民居建筑格局、后续维护管理等问题考虑不周。 一些人又乘机搞起了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的形式主义老套路。一位常在基层调研的观察人士告诉岛叔,地方政府自行降低验收标准、降低项目实施程序性和正规性要求、村一级虚报指标的 " 小九九 " 并不鲜见。 比如,原本要求合格的厕所通水、通电,最后马桶旁放一桶水、顶上吊个电灯就算完事;本来应由施工方在全镇范围内统一施工,结果村里自寻泥瓦匠甚至让农户自己挖坑造;更有村干部虚报长期离家的农户数量,一拍脑袋来个 " 数字厕改 ",当场 " 惊艳 " 所有人。 一些地方在方案规划、工程立项、项目实施等环节未设立全流程监管,导致给厕改家庭提供的补贴迟迟不到位,甚至滋生腐败。
厕所前堆满了杂物,年逾八旬的村民用前面的铁桶 " 方便 "。图源:新华社
作为一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农村厕改如何才能不走样? 两办《方案》说得非常明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 " 一刀切 ";尊重村民意愿,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 简单说,推进 " 厕所革命 " 既需技术合格,更需观念与作风 " 达标 "。有网友说了,各地厕改方案合不合适,实地到农户家里走两步、看一看,找个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问一问,一下就能知道答案,哪需动辄花费上亿元却得着个 " 中看不中用 "?落地环节若要防止腐败,多让老百姓参与监督,有渠道反映问题,严查有关人员法律责任,又哪会等事情闹大再 " 反思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厕改工作在中国部分地区推行时,一些地方就积极建造了符合当地实际条件的卫生厕所,比如山东的 " 三通沼气式 "、河南的 " 双瓮漏斗式 "、辽宁的 " 四位一体六栅式 "、宁夏的 " 双高式 "、江苏的 " 三格式 " 厕所等。 成功的厕改方案虽五花八门,却无一不与当地的气候水源条件、乡镇的整体建设规划、农户的实际生活需求相符;在一些已经建起新式厕所的地方,更有人倡导 "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 ",不让厕所看着光鲜却 " 不如用铁桶方便 "。 从这个意义上讲,彻底解决 " 尬厕 " 问题,各地还需在科学决策、精细化治理上下深功夫,不能为了一个报表数字的好看,建一堆中看不中用的 " 尬厕 ",劳民伤财。同时,应该鼓励地方在落实中央政策前,做好摸底调查,再结合当地实际有的放矢,不能拍脑袋、转文件,制定一堆脱离基层的实施办法,加剧基层造假之风。 等什么时候 " 尬厕 " 不 " 尬 " 了,这项惠民工程才是真正惠了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