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04|回复: 0

11 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 08: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 年的春运第一天,一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直击人心
11 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 " 春运母亲 ",找到了!
这是一次 11 年的寻找。
2010 年 1 月 30 日,当天全国进入春运的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



2010 年 1 月 30 日,巴木玉布木背着大包、抱着孩子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周科 摄



就是在那一天,这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被新华社摄影部的编辑含泪编发,在当晚海量春运照片中直击人心,被数百家网站和报纸选用。
2011 年,该照片获得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和第 21 届中国新闻奖。
" 一张震撼人心却又让人深思的照片!"
" 肩上扛的是生活,怀里搂的是希望。"
" 当妈之后就看不得这类图了,看了就忍不住眼泪。"
……
11 年来,这张照片不断在网络和社交平台流传,不断被各大媒体引用、转发,并成为 " 春运表情 "。每到春运,人们总会想到这位中国母亲;每逢母亲节,网友便会发布这张照片来颂扬母爱。
11 年来,众多的询问和反馈,让记者开始后悔当年 " 没有留下那位母亲的联系方式 "。在众多网民和关注者不断发来的相关信息里,也让周科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寻找。
随着信息一点点地拼凑,照片一张张地对比,不久前,当年那位母亲,轮廓越来越清晰:巴木玉布木,32 岁,彝族人。
2021 年春节前夕,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围坐在火塘旁,伴随着跳动的火苗,周科终于结束了寻找,与 11 年前那名自己镜头里的年轻母亲相遇了。



1 月 20 日拍摄的通往巴木玉布木家的乡村公路。周科 摄




" 一次喧闹车站的陌生偶遇,到远隔数千里之外的重逢,苦苦寻找了 11 年的一名没有只言片语的陌生人啊。" 周科感慨,这些年自己带着相机走过更多的陌生城市,然而,这名曾在自己镜头里出现的陌生人却成了 11 年的牵挂。
" 住上不漏雨的房子,是我儿时的梦想 "
见到巴木玉布木时,她笑得灿烂,看不出岁月的沧桑。与 11 年前照片中一样,她盘起头发、背着孩子迎面走来,除了略显瘦削,依旧是那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



1 月 22 日,巴木玉布木在接受采访。周科 摄



她的身后,是刚刚建好的新房,钢筋水泥结构,结实的板材门窗。" 住上这栋大雨漏不进去、寒风吹不进来的房子,小时候做梦都想。" 曾在土坯房住了 30 年的巴木玉布木,童年的家在半山腰,出嫁后家在山脚下,变的是海拔,不变的是土坯房。
住进新房,巴木玉布木偶尔还会做噩梦:害怕孩子们冻醒,更担心房子塌下来。
曾经,每到雨季,屋外大雨,巴木玉布木的土坯房里便是小雨。雨水落在地面不打紧,可时常会滴落在床上打湿被子,一家人都睡不了觉。脸盆放在床上接雨,一个不够,再加另一个,还不行就用木桶 ……
巴木玉布木回忆,那时候家里没有通电,漆黑的夜里,夫妻俩就在屋里摸来摸去,凭着感觉找漏点接雨水。整个晚上,就这样抱着熟睡中的孩子盼天亮。



1 月 20 日,上图是大女儿巫其拉布木在介绍自己曾经住过的房间;下图是她在自己的新房间整理衣物。周科 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屋顶的瓦片不知被翻弄了多少次,雨中的不眠之夜又过了多少回。
在未拆除的旧房前,记者推开几块木板拼成的房门,简陋的木板床,补了又补的被褥。从柜中翻出几件黑色的彝族察尔瓦(披衫),巴木玉布木说," 这些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就是被子。" 她说自己偶尔去集镇上淘衣服,2 块钱一件,也有 5 块钱一件的,但家里人很少买," 更多是别人穿旧了不要的就捡回来。"



1 月 22 日拍摄的身着彝族服饰的巴木玉布木。周科 摄




10 年前,位于全国 " 三区三州 " 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桃园村,苦日子并非巴木玉布木一家。
从她家门口放眼望去,村庄周围,一道道山梁、一级级梯田清晰可见,山上草枯叶黄。远处,一座座大石山高耸入云,根本望不见外面的世界。



1 月 22 日,上图是巴木玉布木童年住过的村庄;下图是她现在居住的桃园村。李思佳 摄




" 不外出打工,光靠几亩地能吃饱就算不错了。" 桃园村第一书记刘剑说," 村里土地贫瘠,不少还悬在半山腰上,播下一颗种子不见得能长出一粒粮食。要是遇上洪涝干旱,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巴木玉布木家有 6 亩旱地,祖上一直以种植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每年的收成勉强维持一家人填饱肚子。想吃大米要到集镇上买,但家里根本没有钱。2007 年大女儿出生,巴木玉布木偶尔会用节省下来的零钱去买几斤大米,与玉米粉混在一起,给女儿 " 加餐 " 长身体。
2009 年,二女儿出生,嗷嗷待哺中,巴木玉布木感觉看到了自己重复的童年,她害怕孩子们会像自己一样永远走不出这座大山。
就这样,巴木玉布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去打工!
" 打工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块钱,比家里种地要强 "
2010 年 1 月 30 日,记者在南昌火车站拍摄的那位背负大包、怀抱婴孩匆忙赶车的年轻的母亲,正是巴木玉布木。她说,那是她结束在南昌 5 个月打工生涯,赶着返回大凉山老家的一幕。
她记得很清楚,那天一早,自己扛着大包小包,带着女儿从住处赶到南昌火车站,再乘坐两天一夜的火车抵达成都。在成都,她花了 15 元钱在一家小旅馆休息了一晚,又搭乘 14 个小时的火车抵达越西县,从县城回到大凉山的家里,已是深夜。这趟行程,巴木玉布木花了三天两夜。
如今,从南昌坐高铁到成都,最快只需要 8 个多小时,而从成都乘火车到越西,6 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1 月 22 日,巴木玉布木和孩子们在家门口。周科 摄




记者翻开那张曾震撼人心的 " 春运表情 " 照时,巴木玉布木惊讶又感慨。她告诉记者,当年自己背包中装满被子、衣物,手拎的双肩包里是一路需要的方便面、面包、尿不湿。她说,那一次,自己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也引得不少好心人上前帮忙。
10 余年过去了,中国的长足进步其实从旅客行李背囊的变化都能看出来。如今在车站码头,已经很难拍到像巴木玉布木满荷大包小包这样的 " 经典镜头 " 了。
在巴木玉布木的记忆里,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凉山,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南昌一家烧砖厂搬砖。
" 砖厂打工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块钱,不多,但比家里种地要强。" 巴木玉布木说,白天上班,她就背着女儿一起搬运石砖。女儿在肩头睡着了,就把她放在一旁,自己一边干活一边看着她。
巴木玉布木没念过一天书,更不会讲普通话,连火车票也是同村人代买。霓虹灯下的招牌、路边的标识等,周边的一切对她来说都视而不见。在砖厂,她的活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班、带孩子和睡觉,砖厂就是她的全部。
巴木玉布木告诉记者,自己的童年是在高山上度过的。山下虽然有学校,但山高坡陡,下山的路要走上两个小时。像当地女孩子没有上学的习俗一样,巴木玉布木从没走进过学校。



1 月 22 日,巴木玉布木和孩子们行走在集镇上。周科 摄




童年的大多时光,放牛,照顾弟妹,日出日落,每天恒定。对于巴木玉布木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是等着父母干活归来。再大些,她便加入其中,学着种地。
初到南昌,巴木玉布木一边搬砖,一边练习普通话,努力融入陌生的社会。
此前,她从没见过奶粉和尿不湿。外面的世界,对巴木玉布木来说总是很新鲜。
在砖厂打工期间,巴木玉布木最头疼的事是二女儿经常生病。在老家遇到这种情况,她会带孩子去镇上医院看病。但只身在外,她不知道医院怎么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家。
" 那张照片,正是我带二女儿回家的时候。" 巴木玉布木说。
不幸的是,二女儿回家后不到半年就因病去世。自此,她再也没有外出打工。2011 年,她的第三个孩子在出生后 10 天也不幸离世。
" 那个年代,桃园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外界,出行靠马车,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不少孕妇都是在家里生产,小孩子生病很难得到及时救治。" 巴木玉布木说。



1 月 22 日拍摄的通往巴木玉布木家的乡村公路。李思佳 摄




" 无论生活有多难,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
正当巴木玉布木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时候,村干部反复提及的 " 精准扶贫 " 让夫妻俩看到了希望。
起初,巴木玉布木并不懂什么叫精准扶贫。但她看到,桃园村的土地上 " 长 " 出了许多烟叶大棚,不少村民忙前忙后。
从几亩地试种,到大面积铺开,桃园村一改往年习惯,开始种植烟叶、果树等经济作物。
巴木玉布木一打听,一亩烟叶能挣好几千块钱,这不比在外打工差。于是,她与丈夫把家里的 6 亩地全部改种了烟叶。
第一年,因技术不好、经验不足,夫妻俩仅挣了五六千元,但他们看到了增收的希望。第二年,扶贫干部上门摸底,送来一张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联系卡,巴木玉布木一家被列为扶贫对象。



1 月 22 日,巴木玉布木在家中整理脱贫材料。周科 摄




随后,从县级联系领导到驻村农技员,再到具体帮扶责任人,大家为巴木玉布木搭建了脱贫平台。对口帮扶干部刘勇,隔三岔五往巴木玉布木家里跑,将烟叶苗送到田间地头、协调技术员手把手指导 ……
通过学习,巴木玉布木夫妇种植的烟叶产量成倍增加,年收入从几千元增加到几万元,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 6 亩增加到 15 亩。
与此同时,巴木玉布木还到半山腰上找荒地,在石头缝中辟出一块块试种地。她高兴地看到,烟叶从半山腰的石头堆里露出头来。
2020 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达到 10 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 3 万元、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 7 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1 月 22 日,巴木玉布木和孩子们行走在村里修建好的水泥路上。周科 摄




作为扶贫对象,巴木玉布木 2018 年获得国家 4 万元的建房补贴,她自筹 7 万元在宅基地旁盖起了一栋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三室一厅的房屋粉刷一新,干净明亮,还贴上了地板砖,电饭煲、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齐全。按照彝族风俗,新居落成,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巴木玉布木夫妇一口气宰了两头牛。
依照国家政策,巴木玉布木还享受到医疗和教育方面的资助。2013 年以来,她又生育了三个孩子,全部在县城医院免费出生。目前,大女儿巫其拉布木上初一,次女王雪医读小学一年级,儿子巫其布吉上幼儿园。



1 月 22 日,大女儿巫其拉布木(左)、次女王雪医(中)、儿子巫其布吉分别在学校的画面。周科 摄




几个孩子很懂事,尤其是次女王雪医,成绩优异,还当上了班长。每当村民夸奖女儿,巴木玉布木总是咧开了嘴。
记者了解到,作为越西县北部的一所初级中学,新民中学学生人数已从 2015 年的 873 人增加到现在的 2425 人,其中女学生比例由 15% 增长到 51%。在国家的援建下,学校不仅新建了几栋教学楼,还正在动工建设一个标准的运动场。



1 月 22 日,上图是巫其拉布木就读的越西县新民中学;下图是该校正在建设的足球场。李思佳 摄




2018 年,桃园村修建了乡村公路,电力、通信、自来水都通了,村口常遭水冲毁的那座小桥也修葺一新。曾经的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走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桃园村孩子们的上学路已经缩短到十几分钟。



1 月 22 日,大女儿巫其拉布木在学校课堂上。周科 摄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巴木玉布木夫妇还利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如今,顿顿都有大米饭,有蔬菜也有肉吃。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巴木玉布木说," 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平平安安。无论是生活的贫困,还是遭遇的不幸,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看着巴木玉布木甜美的笑容,记者已然看到了 11 年前镜头里年轻母亲笃定的目光。 ( 记者周科、李思佳 )



1 月 21 日,新华社记者周科(左)和巴木玉布木的合影。李思佳 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6 07: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