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百亿美元项目开工,星巴克、沃尔玛加速在中国开店,贝莱德、摩根大通不断增持中国资产…… 疾风知劲草,世界动荡中,全球企业家和投资家都在坚定地做多中国。 只有中国市场才靠得住! 2020 年 12 月 18 日,星巴克在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未来 10 年将把全球门店从 3.3 万家扩张至 5.5 万家,中国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0 年,饱受疫情冲击的星巴克,全球业绩出现 10 年来最大亏损,却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快速恢复和增长。自 9 月起,星巴克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已重回增长通道,第三季度营收环比上涨了 46.9%。
天津首家星巴克臻选旗舰店
数据显示,仅第三季度,星巴克就在中国新开了 259 家门店。与此同时,其宣布将在北美地区关闭 600 家门店,以降低运营成本。 11 月 16 日,星巴克还总投资 11 亿元在江苏昆山动工兴建亚洲第一个大型烘焙工厂——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 《新闻联播》2020 年 3 月 13 日对其进行了报道 紧紧抓住中国市场的,不只是星巴克,也是全球大公司的一致选择:在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震荡和不确定性下,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经济的 " 压舱石 ",也是诸多跨国企业 2020 年业绩增长的主要市场。 数据表明,2020 年,BBA 三大豪车品牌在华销量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奔驰在华累计销量为 77.43 万辆,同比增长 11.7%,它在全球每卖 3 辆车,就有 1 辆出自中国;宝马、奥迪在华销量也分别增长 7.4%、5.4%,创造了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最佳销售纪录。 此外,日产、丰田、沃尔沃等全球知名车企也抓住了疫情带来的私家车需求上扬的机遇,在中国实现了逆势增长。德国《商报》甚至称," 中国再度成为德国车企的拯救者!" 当然,被中国市场 " 拯救 " 的,远不止各大车企,耐克、斯凯奇、可口可乐、欧莱雅、强生等各个行业都在从中国受益。 耐克 2021 财年第二财季(2020 年 9 月 1 日至 11 月 30 日),大中华区营收 22.9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单季度营收首次突破 20 亿美元。 斯凯奇(SKECHERS)第二季度销售总额同比下降 42%,中国市场却增长 11.5%,成为其财报亮点。斯凯奇首席运营官戴维 · 温伯格说," 中国提供了一个复苏、稳定、增长的模式。" 此外,在全球销量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可口可乐 2020 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增长 14%;欧莱雅上半年在中国市场增长 17.5%;强生第三季度也在中国市场取得了近 17% 的增长…… 路威酩轩、古驰等全球顶级奢侈品公司也在中国市场迎来了新一轮增长。贝恩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萎缩 23%,但中国市场却增长了 48%。 法国工业巨头施耐德电气,全球工业工具引领者、西班牙工具制造商 EGA-Master 等也凭借中国市场实现了业务增长。2020 年 3 月,大众汽车集团 CEO 赫伯特 · 迪斯表示,因为欧美工厂停产,除了中国市场之外没有收入。 " 只有中国市场才靠得住 ",面对疫情,中国市场不仅是许多跨国企业的 " 避风港 ",也是其实现业绩增长的关键引擎。 建厂、开店,投资停不下来 2020 年 1 月 7 日,总投资达 500 亿元人民币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建成投产,第一批国产版 Model3 正式交付,ModelY 项目也开始启动。 在投产仪式上,抑制不住喜悦的马斯克跳起舞来。
能让马斯克跳舞的,恐怕也只有中国市场。
此前特斯拉连亏了十几年,终于依靠中国市场成功翻身。不仅如此,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当天特斯拉股价也创出新高,马斯克的身家跟着暴涨至 449 亿美元。一年后,ModelY 在中国上市不到一周,股价连续冲高,将马斯克送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 不仅是特斯拉,戴姆勒、斯堪尼亚等外资卡车巨头也不断加快在中国的国产化。 2020 年初,中国因为疫情冲击,经济几乎陷入停滞。彼时,西方舆论纷纷唱衰中国称,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中国经济将加速衰退,外资企业也将加速撤离中国。与此同时,美、日等国借机推动 " 制造业回流 ",德国也在倡导 " 贸易多元化 ",呼吁德企探索中国之外的投资目的地。 于是,很多人担心将出现外资撤离中国潮。实际情况如何呢? 日媒 JBpress 新闻网曾撰文称,日本政府 4 月份出台的用于资助日企回流的专项资金并未起到应有作用,仅有 5% 的日企申请补贴,而且在这些日企中,主要目的也不是撤出中国市场,而是要借机重组。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说," 我们不会考虑离开中国,没有第二个中国,道理就这么简单。" 路透社称,与德国政府 " 贸易多元化 " 的思路不同,德企一直在试图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在疫情爆发后," 多亏中国 " 成了许多德企的共识。 北京奔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铭博称:" 我们无意将工厂撤出中国,也从未讨论过这件事,因为我们在这里的运营正逐渐稳定。" …… 疫情不仅没让外资企业离开中国,相反,即使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一批外企仍在争分夺秒地加快在华投资布局,其中不乏大手笔的项目。 2020 年 4 月,全球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总公司投资 100 亿美元的广东惠州乙烯项目开工。当时该公司已做出决定,将 2020 年的资本支出削减 30%,从 330 亿美元减至 220 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它是在集中全球资本押注中国。 埃克森美孚加大布局的同时,5 月,另一大化工巨头巴斯夫也在广东开工了投资百亿美元的新项目——巴斯夫广东新型一体化基地项目。 2020 年 1 月 20 日,就在武汉 " 封城 " 前三天,美国老牌世界 500 强企业霍尼韦尔,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签约,将新兴市场总部设在了武汉。 此外,沃尔玛、开市客、正大集团、罗森、乐高中国、宜家、优衣库等全球知名品牌也加快了在中国开店、投资的步伐,日本杂货店 LOFT、丹麦运动潮牌 hummel(大黄蜂)、意大利咖啡鼻祖 Lavazza(拉法扎)中国首店也纷纷登陆上海。 高盛集团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的半导体设备、材料以及医疗保健领域的大多数企业,也在扩大中国的生产。 是什么让美、日、德等外资企业,在本国 " 召回令 "" 专项补贴 "" 贸易多元化 " 等政策之下,仍然坚持留在中国,并不断扩大投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得很实在:搬迁并不是将各种设备打包装箱,运到太平洋另一头那么简单。相反,企业要为此付出高昂的转移生产的成本。以特斯拉上海工厂为例,其所在的临港新区聚集了一大批本地供应商,绝大多数都在周边几公里范围内,仅此一项,就能省下大量真金白银,这还不算大到让人无法忽视的中国市场。 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再一次显示出外商们加码布局中国的热情: 2020 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 9999.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2%(折合 1443.7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 " 三提升 "。 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连续五年下降和疫情冲击的双重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尤为难得。 " 不投资中国非常危险 " 2020 年,外资在中国的实体投资不断加码,金融市场也没落下。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2020 年,外国投资者配置了价值超过 1 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股票和债券,2020 年也被外媒称作是中国资本市场全面爆发的年份。 事实上,2021 年,这样的全面爆发仍会持续。汇丰前海证券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21 年,在全球 900 多家机构投资者和大公司中,将近三分之二计划要把在华投资平均增加 25%。 疫情之下,和实体投资一样,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同样扮演了 " 避风港 " 的角色。 世界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瑞 · 达里奥一直强烈看好中国,他曾高调宣布," 不投资中国非常危险 "。 与巴菲特、索罗斯齐名的投资大师吉姆 · 罗杰斯也表示," 相比美股,更看好 A 股,将持有更多的中国股票。" 在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贝莱德看来,中国是一个独立于新兴市场的投资目的地。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截至 2020 年三季度末,海外头部基金对中国股票的持仓市值由二季度末的 4860 亿美元,大幅提升至 5510 亿美元,环比上升 13.4%,折合人民币约为 3.58 万亿元。其中,贝莱德、摩根大通、先锋领航、资本集团和富达基金 5 家机构持仓金额超过了半数以上。 具体来说,中概股是海外机构加仓的主要对象。例如,桥水基金就在 2020 年三季度增持了京东、拼多多、百度、蔚来、百世等多只中概股。 此外,美股、港股中的中国互联网龙头企业,A 股中的消费股、医药股等也深受海外投资机构的青睐。 除股票外,中国债券也是境外投资者的首选。央行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份末,共有 905 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 3.25 万亿元。 中债登 1 月 7 日公布数据显示,仅 2020 年,境外机构在中债登托管的债券面额就净增 10078.71 亿元。 在负利率、美债收益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高收益的中国债券优势明显。 2020 年 11 月,中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对同期美债的溢价已高出 252 个基点,创历史纪录。再加上中国国债纳入国际指数以及一系列开放措施,外资已连续超过两年加仓中国债券,而且这个势头仍将持续。 此外,安全性也是外资选择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新冠疫情使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开始更加注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因素。 中国经济表现出的韧性,给了外资投资中国的信心和安全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 年中国经济将增长 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而事实也证明了上述预测。1 月 18 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0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101598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2.3%。 疫情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管是在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刻,还是在已从疫情中快速恢复的当下,外资加仓中国都是明智的选择。 风景仍将这边更好 2020 年 11 月 29 日,国家发改委表示,2020 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 2020 年 11 月 4 日,第三届进博会在上海如期举办。为抢抓 " 中国机遇 ",许多外企高层宁愿隔离 14 天,也要亲自来参加。 此次进博会,世界 500 强及行业龙头企业连续参展比例近 80%。开展之前,米其林等 35 家进博会展盟成员更是与进博局一连签下三年的展位。 14 亿人口的超大市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使中国在全球贸易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无论 " 制造业回流 "" 供应链去中国化 ",还是 " 贸易摩擦 ",都无法改变外企日益依赖中国的现实。 近年来,有一些外资企业,离开中国又回归中国,或者 " 纠结 " 后最终选择留下,都是很好的例子。 2018 年 5 月,LG 宣布手机业务退出中国后不到三个月,又宣称再度回到中国市场; 2019 年 8 月 23 日,日本高岛屋董事决定继续上海高岛屋百货的营业,不走了; 2019 年双 11,德国阿迪达斯宣布,将关闭两年前重启的德国工厂,重回中国; 2020 年 8 月,日本电器巨头松下也宣布将在广东佛山市投资建厂,重返中国市场。 …… 外资不愿意离开中国,或者走了又回来,除了看中中国市场、中国制造这些 " 硬件 " 之外,中国坚持不断扩大开放的承诺以及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等 " 软件 " 因素,正在成为更多外资企业选择中国的原因。 近几年,中国通过建设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开启 " 双循环 " 等一系列行动,不断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营商环境方面,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 2020》显示,过去两年间,中国在营商环境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营商环境指数位列全球第 31 位,较上一年上升了 15 位。 政策方面,20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法》,为外资在华发展吃下了 " 定心丸 "。12 月 28 日公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 年版)》,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的范围,并对其中符合条件的外资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而外资企业和机构也在用行动,不断向中国投出信任票。 2020 年 12 月,中国外交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约 82% 的美企表示未来 3 年不会将生产迁出中国;近 70% 日企对中国的市场潜力抱有高度期待;44% 英企表示 2021 年将加大在华投资。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 2019 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而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上升 "。新冠疫情出现后,这样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后疫情时代,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日经亚洲评论》称,在这个病毒肆虐的世界上,中国市场成为最后和最好的希望。 拯救者、避风港、最好的希望……成了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市场在外资眼中的代名词。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市场第一次拯救外资。 1997 年亚洲金融海啸,中国 "0001 号外商 " 正大集团,就是依靠中国市场绝处逢生。 据谢国民回忆,当时正大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怎么挣钱了,而是怎么去还钱。危急关头,谢国民卖掉了莲花超市的大部分股份,将还债后剩下的钱全部投资了中国市场,正是这一决定让正大集团起死回生,顺利渡过危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庞大的市场再次成为外企摆脱经济疲软的希望。据商务部统计,截至 2019 年,世界 500 强公司中已有约 490 家在华投资,约占总体数量的 98%。 新冠病毒出现后,全球经济震荡,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所带来的 " 确定性 ",又一次成为外企走出危机的希望。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 4.06 万亿元,同比增长 8.8%;中国同东盟、欧盟等贸易伙伴双边货物贸易总值也分别增长了 7%、5.3%。这表明在疫情带来的全球贸易萎缩的大背景下,中国依然是全球贸易乃至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扛住疫情冲击后,许多机构都预测中国经济 2021 年增长率将保持在 8% 左右。世界银行发布的 2021 年 1 月期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经济 2021 年将增长 7.9%;英国知名投资集团施罗德(Schroders)更是看好中国经济前景,预测全年增幅将达 9%。 当中国经济从疫情中快速恢复时,美国经济却因疫情恶化而陷入漫长的衰退中。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 GDP 已达到美国的 66%,2020 年将超过美国的 70%。在这样的势头下,多家机构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 2028 年超越美国,比此前预测提前了整整 5 年。 后疫情时代,在外资纷纷加码布局中国的同时,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那一天,或将加速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