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错刀频道 西欧
" 我要偷偷买基金,然后惊艳所有人。"
10 年前,退休的大爷大妈在银行门口排队买基金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10 年后,定好闹钟爬上线抢基金,却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集体狂欢。
抢基金和上班、挤地铁、打游戏一起融入了打工人的日常生活。
如今,基金的火爆程度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每一次抢基金都如同一次双 11 的血拼大战。
根据《中国基金报》报道:爆款基金,半天就能狂卖 700 亿! 明星基金一边被抢购,一边又限购,1 个小时就已完成发行目标。 但基金的暴跌程度,也超出了年轻人的想象——不少基金一周时间净值缩水就超过了 10%。 昨天打开少 3 万,今天打开又少 5 万。
是基金失控了,还是年轻人彻底上瘾了?
1
天天上热搜,还被饭圈化, 基金彻底火出圈 当代 " 基民 " 最苦两件事:一是基金暴跌;二是基金上热搜。 然而悲剧的是,最近这两件事同时发生了! 2021 年开年,基金大面积暴跌,互联网哀鸿遍野。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基金,如今 " 跌妈不认 "。
每天半夜打开手机,满屏的绿光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于是为了回血,闲鱼成为了年轻人最后的自救地。
他们在这里变卖手办、盲盒 ...... 尽量为亏掉了底裤的自己赎回一丝尊严。
不过,也有成熟稳重的老基金人侥幸逃生,并扬言:对象可以绿我,基金不可以。
不得不说,当下基金这一话题,俨然成为互联网上的一场大型 " 海啸 ",在微博热搜上天天居高不下。
因此,令基民们苦不堪言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基金在热搜上挂得越久,跌得就越狠。
更出人意料的是,基金的火爆还实现了饭圈的转化。各大公司基金经理被迫 " 逐梦娱乐圈 "。 比如,业界知名基金经理人张坤,最近实在是太火了。 网传他以一己之力干翻了少女偶像蔡徐坤,也让象牙山谢广坤黯然失色,被粉头亲切地称呼为:" 全世界最好的坤坤 "。
甚至这位 " 公募一哥 " 的超话后援会,也很快就被饭圈基民迅速组织起来了。
从粉丝超话打卡到打榜,张坤的偶像人设彻底从金融圈杀到了娱乐圈。
要不是中基协及时出手,恐怕这些当红基金经理们,下一步可能就是要携手上综艺了 ......
专业机构经理人成团出道,网络上的基金 KOL 们也一夜之间横空出世。
昨天还在教女生化妆的美妆博主,今天就开始录起《3 分钟带你基金入门》的小视频。打开 B 站、小红书、豆瓣、知乎,基金理财的视频和直播课纷纷爆火。 乍一看,全民学习基金理财的热情大涨。
但阅读了网上盛传的基金理财防坑指南,基金爆雷的年轻人,也还是一个都没有缺席。
甚至,打开手机,你就会发现:被基金虐成狗的段子在朋友圈里肆虐疯传。
基金队伍里的主力军 "90 后 ",也在这场基金大战中,获得了新的定义—— " 韭零后 "。
但新 " 韭零后 " 们也没在怕的。只要自己心理素质过硬,亏成狗的就是别人。
总而言之,哀嚎归哀嚎,在这一轮暴风 " 极光 " 中,年轻人对基金的兴趣只增不减。 2
" 不买基金, 你在 90 后里都插不上话 " 尽管一个个年轻人在基金市场都亏成 " 韭菜盒子 " 了,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这样积极的心态: " 基金虐我千百遍,我待基金如初恋。" 买基金的 90 后前赴后继。甚至有人说: " 不买基金,你在 90 后里都插不上话 "。 事实也正是如此。根据央视财经报道,2020 年以来新增 " 基民 " 中,90 后占据一半以上。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些 20-30 岁的年轻人来说,基金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年轻人的财富密码! 成年人搞钱三大途径:主业、副业、理财。 针对主业搞钱,有网友一针见血,20 几岁年轻人的职业窘境:" 光靠工资太难了。"
而副业又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经营,光是主业就 996 的年轻人只好望而退步。
因此,为了赚外快、贴补家用,年轻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 " 投资简单、风险较弱 " 的基金。
在与 00 后读者聊天过程中,刀哥也了解到:基金在 00 后这些大学生当中也非常火爆。
原因很简单:买基金门槛低,赚了收益可以填补生活费。
不得不说,20 几岁的年轻人大多有着非常坚定的理财意识。投资房产不切实际,炒股又太复杂,他们选择了一种温和的理财方式,平衡生活。
说到底,对于这届年轻人来说,将基金作为财富密码,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它,是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有趣的是,基金并不只是年轻人们的财富密码,它还是当代年轻人的社交工具。 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个 90 后的手机里都躺着一个 " 万能群 "。 这个群,有时可以是拼多多的助力砍一刀,有时也可以变身基金讨论群。
归结来说,当今 90 后的社交非常现实。
刀哥采访了几位 90 后的朋友,他们对刀哥说:无谓的社交毫无用处,只有大家一起搞钱,才是最有效的社交。 这届年轻人的社交陪伴,已经从小时候跟姐妹一起熬夜看小说,发展成长大了跟姐妹一起熬夜抢基金。 而将 " 基金社交 " 引向高潮的是,基金评论区变身相亲角。年轻人终于彻底释放了他们的社交本能!
尤其是在计收益率越高的基金讨论区,像白酒型基金和医药科技类基金评论区,征婚消息格外多。
土味情话,一套跟一套。
" 基友 " 征婚,竟也格外有一丝惺惺相惜的缘分。
它,是所有年轻人的时代痛点!
买基金,除了能致富,能丰富社交圈,还能帮助年轻人实现心灵上的 " 财务自由 "。 一个普通 20 来岁的年轻人,或许还在上学,或许刚步入社会没几年,在面对社会物质层面上的冲击时,难免捉襟见肘。 因此买基金也成了,他们将消费合理化的理由。 比如,当基金赚钱的时候,有人就会想:基金赚了这么多钱,花点也没关系吧,然后就花了。因此对于很多年轻基民来说,买了基金反倒开销更大了。
在基金的涨幅中,年轻人幻想中的财务自由已经默默奏效。
因此,不得不承认,买基金这件事,大家乐在其中。 要不然,怎么不只 90 后 " 跑步入场 ",就连很多 00 后都拿出压岁钱买基金。 可以说,什么都阻挡不了这届年轻人对于搞钱的热情,而作为搞钱工具,基金恰好成为最好下手的那一个。 3
球,不是这么这么踢的 基金,也不是这么买的 所以,说这么多,年轻人买基金有问题吗?并没有。 有问题的是,在没有任何投资经验的情况下,盲目跟风。 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总有一些年轻人在跟风上,跟得可谓相当迷惑。 比如,有些人对于基金价值投资、风险、收益一窍不通,却死死认定这个等式: 追随的基金经理发量少 = 基金经理靠谱 = 这个经理的基金能赚钱 在他们看来,基金经理,大概是唯一一个可以靠发际线吃饭的职业,越高的发际线越能体现一个基金经理的可靠性。 因此行业玄学之一诞生了:选基金,就选他们背后的 " 男人 "。这些职业经理人发际线越高、发量越少,越值得托付。
" 未来业绩不知道,但是头发少的一定很努力!" 年轻人的理财焦虑,上升到了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地步。
再比如,还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把 " 盲目抄作业 ",当作投资基金的终极解方案。 我不懂怎么看基金,我还不会看大 V 买啥我买啥?
不花时间系统学习基金,只是跟风网红爆款基金,或是找信得过的大 V 要基金代码,这样的 " 入场 " 方式并不可靠。
为了让这些疯狂抄作业的年轻人警惕起来,自媒体人 @半佛仙人 发文提到:很多大 V 推荐基金,其实不过是收钱打广告。
" 因为你实在没有办法和证据说我给 XXX 基金打广告了,写个文章发个视频做分享,里面提到自己持仓 ABC,这又不犯法对吧,而且你怎么知道我收钱了呢?" 当你投入真金白银,对方只要在视频前加一句 " 视频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就能免责。 没有深入了解学习基金理财的知识,只想跟风抄作业,总有一天把自己抄成 " 韭菜 "。 毕竟那些在投资市场上 " 呼风唤雨 " 的大神们,可能前一天还在向 ofo 追讨押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一茬又一茬的韭菜正嗷嗷待割。 结语: 如今基金市场里的 " 韭零后 ",让刀哥联想到当初炒鞋圈里刀光剑影。 曾经在 " 炒鞋 " 软件里,一双原价 1999 元的运动鞋,在几小时之内,毫无逻辑、毫无预兆的涨,转眼就卖到了 4400 元。
虎扑里,更是渲染着一个个炒鞋暴富的故事:《我 25 岁,炒鞋月入百万》,《年轻人的暴富捷径:我靠炒鞋,月入千万》,《卖掉矿机,我去炒鞋了》...
这波盲目跟风的年轻人,在比特币火的时候,被割; P2P 火的时候,再次被割; 炒鞋,又继续被割 ... 永远记住这句话: 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的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 100 种方法收割你。 参考资料: 半佛仙人:《不要把基金当做财富密码》 GQ 报道:《基金必修课》 有意思报告:《年轻人买基金 " 中毒 " 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