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城市进化论 ,作者杨弃非 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下," 扩大内需战略 " 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 十四五 " 规划建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常消费规模巨大,总量高、增速快,并具有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 仅以消费市场规模来看,2015 年北京社消零率先突破 1 万亿大关,成为全国首个万亿消费城市,2016 年上海完成这一目标,2018 年重庆抢先广州,成功过线。 谁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万亿级消费城市? 我们统计了 2020 年 23 个万亿级城市的社消零数据,广州 9218.66 亿元,距离万亿量级一步之遥,深圳、成都同处位于 8000 亿元梯队,苏州和南京紧随其后(7000 亿量级)。
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 20 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一轮城市的竞争,从一个侧面来讲也是消费的竞争,面向 " 十四五 ",这个 " 万亿俱乐部 " 如何扩容?
" 后备军 " 之争 深圳、苏州破局,广州、成都守擂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广州、深圳、成都和苏州四座城市,紧跟在北京、上海、重庆三市之后,是最有望率先升格 " 万亿消费城市 " 的 " 候选者 "。 但对于 " 谁先谁后 " 的问题,四座城市间的竞争关系为答案增添一丝不确定性。 我们不妨观察四座城市 " 十三五 " 期间的变化。同样作为老牌消费大市,广州与成都两座城市扮演了 " 守擂者 " 的角色,在过去 5 年间,尽管广州被重庆反超,成都也遭到深圳追赶,但总的来说,仍然守在 " 上位圈 "; 对于深圳与苏州来说," 十三五 " 则是消费 " 进击 " 的 5 年。从排名上看,深圳从第 8 位上升至第 5 位,爬升 3 位;而苏州则接连超过了南京、杭州等周边省会城市,一口气上升 4 位,居于第 7 位。
狭路相逢之下,攻守双方谁更有实力?
从商业市场规模上看,成都、广州在零售物业上优势明显。仲量联行数据显示,比较主要城市的存量优质零售物业面积,成都仅次于上海、北京两座城市,居于第三,且新增供应以 106 万平方米引领全国城市。 广州虽然在存量优质物业面积上少于深圳和苏州,但差距不大。更重要的是,新增优质物业达 58 万平方米,仅次于成都与南京两市。与之相比,深圳新增优质物业仅 33 万平方米,不及重庆、西安、武汉等中西部城市。
数据来源:仲量联行
但深圳正显示出对新商业的吸引力。 据赢商云智库统计,在其统计的 2020 年全国 1771 家品牌首店中,深圳吸引了 82 家全国与区域首店,位于全国第一。其中,在全国首店数量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基础上,更多区域首店向深圳投来橄榄枝,以新增 51 家跃居全国第一。这意味着,在广东省内乃至华南区域,深圳在商业竞争力上已呈现出了超越广州的趋势。
与深圳商业供给水平加速提升相比,苏州的优势更集中体现在消费力上。据各市公布的数据,2020 年,苏州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70966 元,仅次于北京、上海二市。
中部新格局 合肥、郑州上升,长沙、武汉下降 若从地域角度看,消费城市还存在严重的区域 " 跛脚 "。 通观三个万亿级城市和四个候选城市中,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位于东部沿海,分别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强劲的经济实力奠定了消费的基础。 成渝两地位于西部,不仅消费文化浓厚,且腹地广阔,辐射半径较长。相较而言,中部城市则呈现出明显的 " 失语 " 状态。 回看 5 年前,情况并非如此。当时,武汉的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位居全国第 6,而到了 2019 年,武汉接连被成都、苏州反超,在去年疫情影响下,武汉排名进一步下跌。
中部城市是否有 " 代表 " 可能挤进前列?
与 " 十三五 " 末相比,当时位居第 6 位的武汉和第 13 位的长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去年仅排名第 9 和第 17。而排名靠后的合肥和郑州则奋起直追,合肥上升 7 位至第 16 位,郑州上升 5 位,取代当年长沙的位置。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省会城市和周边地区的紧密度相关。根据百度地图和同济大学的一项关于 2019 年春运出行数据的联合研究,郑州与本省之间的交通往来明显高于长沙。 频繁的人口流动带来巨大的消费空间,根据 2018 年中国银联网络数据统计结果,郑州成为当年春节消费金额第五高的城市,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 今年初公布经济数据时,长沙统计局也曾表示,省会城市都将经济首位度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目标,经济首位度越高,说明该城市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地位越高。 " 对标国家中心城市,长沙经济首位度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长沙市统计局介绍,第三产业、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是长沙首位度方面的短板。 都市圈是人口吸纳的主要空间,同时,充足的人口规模也是都市圈扩大内需、实现内循环的重要前提。 " 十四五 " 规划纲要中赋予武汉、长沙新的任务——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新 " 玩家 " 登场 泉州暴力拉升,制造业大市 " 逆袭 "? 在传统消费大市加速换位的过程中,泉州作为非传统消费大市的潜力亦不可忽视。 作为福建的两个万亿级城市,泉州和福州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发展趋势。与 2015 年相比,2020 年泉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5000 亿级门槛,排名更是暴力拉升了 10 个位次,从第 21 名迅速上升至 11 名;而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则从 14 名跌落至 20 名,省会的辐射带动优势明显削弱。
为何三产占比不断上升至 55% 的福州,消费大幅 " 降级 ",而二产占比稳定在 50% 以上、三产占比仅 40.6% 的泉州,却实现消费 " 飞跃 " 式发展?
在泉州消费分项数据中,网络零售额的表现格外亮眼。数据显示,2020 年,泉州网络零售额达到 2574 亿元,同比增长 34.9%,几乎达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一半。同时间内,泉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 2504.2 亿元。换句话说,网络零售撑起了泉州消费增长的超过 " 半壁江山 "。 而泉州网络消费的增长,恰来自其制造业的增长。 根据去年阿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09~2019)》,10 年间全国共增加了 4310 个淘宝村。而在其中,仅泉州就新增 205 个淘宝村,不仅占据了全省 318 个淘宝村的绝大多数,并且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 5,仅次于浙江的金华、温州、台州以及山东的菏泽。
数据来源: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09~2019)》
支撑淘宝村发展的是一个颇具规模的服装生产集群。今年初,淘宝根据店铺与交易数据,将 " 泉州男士精品产业带 " 列入其 2020 年度十大产业带。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在全国网购的 10 件男装中,有 7 件来自泉州,安踏、匹克、特步、361° 等知名运动品牌均诞生于此。 也基于此,与不少城市伴随 " 去工业化 " 推动消费增长不同,泉州的消费增长与工业增长几乎同步。在 " 十三五 " 期间,泉州的工业增加值排名亦大幅上升上升 9 个名次。 并非所有工业大市均像泉州幸运。宁波、佛山、无锡均走向了泉州的 " 反方向 " ——在过去 5 年间,其消费均不同程度下滑,甚至成为万亿城市中消费垫底的城市。 眼下,泉州正逐渐积累起冲击万亿级消费城市的能力。但或许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泉州的经验能否为其他工业城市发展带来借鉴? 文字 | 杨弃非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