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6|回复: 0

承载利益太多,滋生“学阀”现象:中国“院士”该祛魅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2 08: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烟草院士 " 引起争议 10 年后," 白酒院士 " 与 " 黄金院士 " 再次引发关注。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院士头衔经历数十年沉淀,备受社会尊重与期待。在公众认知里,科研工作者迈入院士殿堂,既要 " 学高为师 ",也需 " 身正为范 ",要经受住多方面的考量与约束。



1
金字塔尖的风向标指向哪?
酿酒工艺的技术含量究竟有多高?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一位专家表示,酿酒是食品工业的重要门类,体现着工艺的沉淀与创新,毫无疑问具有技术与产业价值。同时他也认为,酿酒是我国较为成熟的传统工艺,其在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工程科技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 国酒 " 茅台在酿酒方面有没有取得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由于没有得到有关机构的正面回应,这个问题引发了专业人士对 " 白酒院士 " 的质疑。更广泛的争议在于,酒企工程师有没有资格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需要考量社会各界对于院士的一贯认知,涉及院士评选标准与制度的合理性、导向性问题。
除了 " 学高为师 ",人们对院士级别的科学家,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更高的期待,比如钱学森、邓稼先、茅以升、童第周等院士 " 身正为范 ",展现出家国情怀、精神意志与道德情操,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激励年轻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3 月 1 日,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为学子讲述中国航天故事(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石英认为,单从科技角度考量,我国两院院士不仅要在专业技术、行业培育、地方发展领域颇有建树,更要体现于关乎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等基础学科、前沿领域。
白酒市场虽然庞大,但在多数人心目中,喝酒和抽烟一样,并非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认知下,且不论学术高度,单是白酒产业属性、" 天价酒 " 状况频出,就与人们印象中的院士气质格格不入。
站在我国科研体系的金字塔尖,院士是科研资源分配、科技人才风格形成的风向标。当前,国家诸多卡脖子技术处于攻坚关键期,院士遴选理应体现学术导向,选拔顶尖人物攻关重大科技问题,而非产业导向、市场导向,把名额交由 " 纳税大户 "。
2
院士等于 " 聚宝盆 "
喜欢抛头露面,为企业站台,活跃于各类会议论坛,在非自身专业领域发表言论、误导公众 …… 院士 " 走穴 " 现象曾经引起舆论哗然。对此,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限制院士获取非正当的经营利益。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变革进一步加速,作为科技领军者的院士不断靠近产业前沿,其头衔与名利挂钩的脉络也不断延伸拓展," 含金量 " 十足。
国内城市掀起的 " 抢人大战 " 中,院士作为顶尖人才、引才政绩的标志,往往能得到上千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其个人还能以 " 一人一议 " 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价值等同于数百万元,并享受顶尖档次的医疗保健待遇。
东部某县集聚的院士工作站将近 20 个,号称引进的两院院士超过 30 名。当地建设的院士专家科研创新主平台,面积超过 3000 平方米,集纳学术研讨、项目引进、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还以某度假区为核心,具有 " 休假疗养总基地 " 功能。
科创板一家企业创始人对多国院士体系有过比较。他认为,国内院士评选的问题是利益与评选制度不对称,院士头衔意味着直接、丰厚的物质利益:一是院士身份与行政级别直接挂钩,并配有相应的高标准生活保障;二是在科研资源、学术话语权方面,院士也承载诸多利益。
" 一个单位如果有院士,就等于有个聚宝盆。" 贵州省一名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学者说。在申报项目和课题时,如果抬出院士头衔,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院士评选中,很多单位非常积极,甚至想方设法找关系。
与丰厚的名利挂钩,促使院士评选竞争异常激烈,关注度高,争议不断。东北某研究机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受访者认为,对院士评选结果的争议不仅是在今年,此前有多次事件在学界关注度较高,比如,国内科学家评不上院士,但其科技影响力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评上外国院士,再 " 出口转内销 "。
3
" 唯院士 " 与 " 学阀 " 问题亟待破解
浙江一家集成电路企业创始人 2018 年回国创业,在项目申请优惠政策过程中,地方政府按照惯例,邀请了多位院士进行现场答辩把关。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有的院士年近九旬,已经长期不在科技和产业一线,只凭头衔硬,就被视为产业布局权威,决定政策资源走向。还有院士与项目专业并不对口,甚至说出 " 外行话 "。
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多位学者除了表达对 " 唯院士 " 现象的担忧,还提及 " 学阀 " 现象。容易拿到重大课题,组织庞大团队,滋生 " 近亲繁殖 ",甚至诱发学术界的半商业行为 …… 院士头衔捆绑了过多的利与权,容易滋生利益驱动、结构僵化的 " 学阀 " 现象。
" 局外人看是专家评选,实际上背后大家都清楚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肯定能上。" 山东省一位学者坦言,院士评选需要排除 " 学阀 " 作祟,消解 " 花钱跑院士 "" 背靠大树好乘凉 " 等乱象。
一名院士能影响一批学者,甚至整个学科的学术风气与活力。对院士需要有德才兼备的规范与考量,既要领军科技攻坚,也需带头营造蓬勃清朗的学术空间。与利权过度挂钩,导致有些院士行为走偏,与当初搞 " 两弹一星 " 的科学家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院士在享受便利、资源的同时,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约束。一旦评上院士,就能跻身学术和道义制高点,即便出现学术、行为不端,惩戒也相对轻、相对隐蔽,宜着力从制度上填补盲区。(采写记者:陈芳 方问禹 熊琳 孙飞 闫祥岭 向定杰 孙正好 孟含琪 夏天)
:回归 " 院士 " 初心
半月谈记者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新冠肺炎疫情 …… 无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还是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院院士展现出的专业与风骨,在历史和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院士制度改革引发广泛关注的背后,隐含着公众对院士的美好期待。



刘永坦院士(中)与团队成员一起在实验室里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兰锐 摄)
北京、广东、山东、贵州、陕西、海南等多地受访两院院士、科学家及高校专家认为,牢牢把握中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 " 四个面向 " 要求,以荣誉制为导向,让院士制度回归科研本身,是治本之策。
1
回归荣誉,重在落实
" 院士的定位应该是学术最高荣誉称号。最高、荣誉称号是两个关键词。推选院士首先考虑的应是学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在所在领域具有创造性、对科学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应成为推荐人选。" 中部省份一位受访院士说。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冯国平认为,近年来,院士评选制度改革举措频频,制度设计日趋完善,但也要看到,仍有掣肘因素待突破。
舆论争议的背后隐含两方面问题:一是获评院士会给个人、单位甚至地区带来巨大利益,需警惕院士制度逐渐演化成集多方、多种利益于一体的 " 庞然大物 "。二是提名人选来自多个渠道,实操层面标准难统一。
回归荣誉,是当前完善我国院士评选制度的紧迫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院士制度改革持续稳步推进,但这些精心设计如何实现全环节、多层面落实才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院士制度本质是一种荣誉,而非利益。发达国家将业务标准作为遴选人才的关键标准,在推动科技进步、树立良好导向的同时,也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当选院士的人不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而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调动资源的人,这不仅背离了院士制度设置初衷,也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
回归荣誉制改革并非难于登天,国内有些权威学会已经做到。以中华医学会各分会主任委员选举为例,竞争虽然非常激烈,但评选标准主要是业务,评上是一种业界公认的荣誉,不会从政府层面带来过多利益。
2
抓牢 " 四个面向 "
从现行院士评选办法看,候选人在科技领域成就和贡献是首要评价标准。如何界定,两院文件均有明确规定。在现有制度基础上,院士评选应进一步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构建关键:四个面向。应牢牢把握中央对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的 " 四个面向 " 要求,即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秉持这一原则,无论是两院院士还是各级团体推荐人选,都不会偏离院士制度设置初衷。
——宁缺毋滥,不搞平衡。院士评选应着力避免学术平衡、地区平衡因素。既要避免人才断层,也要秉持宁缺毋滥原则。
——德才兼备,淡泊名利。" 一些发达国家院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在一线从事科研教学任务。担任大学教授的院士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期末本科生还会给他们打分。在职教授外出讲学,待遇受到严格限制,需要向学校上报,避免名誉寻租。" 科创板一家企业创始人说。
——科学布局,国际视野。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主动出击,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对于构建多元融合的院士梯队及科技人才培育体系意义重大。
3
完善配套机制
受访两院院士、科研人员等认为,在实际操作层面,院士选拔可在选拔、票选、学风、监督、退出等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
——高峰导向,一线倾斜。" 院士应该是科学工作者中身体力行的楷模,是科学技术一线的工作者。" 某科技企业创始人坦言,当选院士在业内应是公认的 " 高峰 " 人物。" 在一些国家不难看到,有的高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在实验室工作,率先垂范,令人钦佩。"
——完善票选,选拔透明。近年来,两院院士评选在候选人提名方式、增选工作机制、候选人公示和投诉的分类调查机制等细节设计均在不断完善。今年,院士评选在票选机制上还有积极改革举措。
——遵循规律,树立学风。院士应有国士精神。学术方面要树立良好学风,提倡国家意识、科学精神、终身学习,真正践行人民对院士 " 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 的内心期待。
——多元监督,完善退出。院士评选应经得起历史检验,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及时纠偏。除触犯法律法规或道德底线的院士退出机制外,院士也应该和他人平等遵循退休制度。(采写记者:陈芳   熊琳   方问禹   孙飞   闫祥岭   向定杰   孙正好   孟含琪   夏天)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1 年第 4 期 原标题:《为中国院士祛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2 17: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