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的发生催生了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其火爆程度,从多个平台给出的总结对比数据中清晰可见。《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累计达到 1004 家,互联网医疗月活用户规模逾5400万。互联网医疗快速从大型城市往中小城市渗透,用户在线问诊付费意愿持续增高。正是因此,互联网医疗被人们称作抗疫的“第二战场”。
当然,面对激增的线上问诊用户和不断提升的医疗需求,互联网医疗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2021年以来,对互联网医疗的负面报道、批评是很多的,包括一些违规处方药、违规医疗等”,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银川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会名誉会长陈秋霖举例说。
如何让互联网医疗规范发展?在陈秋霖看来,无论是规范发展还是推动创新,都要“遵循规律”。这一观点同样得到了医联创始人、CEO王仕锐的赞同。
学医出身的王仕锐对于遵循医疗规律再熟悉不过。在他看来,疫情后互联网医疗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多新应用场景和新基建基础。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整个行业联手把很多需要五年甚至十年完成的事情,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全部打通,这对于行业真正落地发展,是很好的机会。“但是行业发展之后,基建完成后,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就是我们可能不太知道怎么去运用这些医学资源。”王仕锐指出症结所在。
实际上,互联网医疗发展至今,和人们期待中的“无所不能”仍然有很大差距。如今,线上问诊、线上咨询仍然是很多互联网平台主攻方向,想要让互联网医疗真正有所突破,就需要参与到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这些真正的医疗环境中。
在互联网上将这些已有的医学资源合理的利用起来,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靠的仍然是“遵循规律”。
从何入手?医联给出了两条探索途径:组团队和出标准。
6月16日,医联宣布成立学术委员会,覆盖肿瘤、内分泌、感染、心血管、眼科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程书钧,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任主席、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刘力生任首席顾问专家,数十位在各疾病领域钻研多年的学科带头人及专家教授成为委员会首批专家。
在谈到为何成立学术委员时,王仕锐指出,如果真正想要发展互联网医疗,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把学科建设做起来。这个事情非常不容易,一个学科的建设或一个新的载体、一个新资源的学科建设非常复杂,需要用到最顶级的头脑、最顶级的医学认知,不能着急,更不敢着急。如果没有底层的学术能力,学科建设也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因此,互联网医疗急需和传统医学、权威认知做交融。
另一方面,学术委员会的成立还将在保证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保障医患切身利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有了顶级专家团队,医联也在不断的出标准,逐个病种探索安全有效的院外管理方案。学术委员会成立当天,《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糖尿病共识》)和《肝癌患者常见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这两项学科建设重磅研究成果,对于线上诊疗定义、疾病线上管理流程等内容的规范有着重要意义。
据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肖建中介绍,《糖尿病共识》是国内首个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专家共识,首次对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做了明确定义,制定了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强调要对不同患者,在管理内容及控制目标上对应进行分层管理,并制定不同的随访计划,明确了线上、线下双向转诊标准等,同时明确线上管理团队成员组成及其职责。
而《指导意见》旨在为肝癌患者院外接受系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以提高肝癌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治疗获益最大化。
此外,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信息交流与数字化防控工作委员会牵头、医联参与的《艾滋病互联网诊疗管理专家共识》正式启动,旨在将互联网与艾滋病防控工作深度融合,规范艾滋病的互联网诊疗和患者管理,为互联网医疗更好地应用于艾滋病的防控提供指导。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