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6|回复: 0

大同明代懿王夫妇合葬墓墓志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8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94年10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208国道东侧即大同城东马铺山南坡下发现一处被盗砖墓。接到报告后,我们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墓室因历代多次被盗,扰乱严重,现仅存墓志和一些棺木、黑瓷残片。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83。,砖券单室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平面长方形,南北长8.2、东西宽5.6米,左、右、后侧墓壁筑有壁龛。墓室四壁底层均平铺石条二层,其上又以灰色素面条砖一顺一丁垒砌,白灰勾缝,然后起券、收顶,铺地砖两纵两横,通缝平铺,其规模在同期明墓中是比较典型的。左侧壁龛高1.64、宽0.88米,右侧壁龛高1.72、宽1.32米,后壁龛高1.2、高0.34米。墓道朝南,用条石横砌封门。

碑形墓志3通,镌刻年代分别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十七年(1538年)、二十九年(1550年)。其中墓室中间为代懿王,左侧为王妃吴氏,右侧为王妃张氏。

1.png

2.png


代懿王墓志由汉首玉碑身和碑座组成,通高1.6、宽0.72、厚0.2米,上圆下方。碑座上面四边斜杀,长0.85、厚0.47米,碑额篆书“圹志”二字,正文刻楷书16行,满行24字,共262字。碑阴篆额“纪实”二字,正文楷书17行,满行28字,共140字,字迹端正隽秀,清晰可辨,录文如下:

代王圹志

王,讳俊杖,乃代思王之长子也。母妃王氏。成化十六年正月二十九日生,弘治十二年十月初二日象封祖舟。嘉靖六年十月十六日以疾薨,享年四十八岁。妃张氏,山西行都司都指挥张源之女。生子五人。长充耀,封泰顺王。充?,封河内王。充煜,封富川王6充焼、充刎俱未封。女三人。长封灵寿郡主。望江郡主、成章郡主早卒。孙男三人,孙女四人,俱未赐名。.讣闻,上辍视朝三日,遣官致祭,赐谥曰懿,仍命有司治丧葬如制,昭圣康惠慈寿皇太后及文武衙门皆致祭焉。以嘉靖七年秋七月廿八日葬于采掠山之原。呜呼!惟王宗室至亲,享有大国,茂膺封爵,富贵兼隆,夫何一疾逐至不起,岂非命耶?爰述其概,纳诸幽圻,用垂不朽云。

嘉靖七年岁次戊子秋七月廿八日立石

我先王讣闻于朝,上震悼,辍视朝三日,遣官祭葬。命翰林院撰扩志,剥之贞石,顾大行未悉,谨书于石后。惟我先王生而聪明,天性忠孝,安于恬静,书史之外,游艺翰墨,追迹古人,世味纷华,泊如也。嘉靖甲申,大同兵变,贼欲援我先王,以拒朝廷。用计避出。由是,贼不得假借其势,始孤。易于扑灭者,我先王之力也。上闻而嘉之,赐敕褒以忠义,遣官来慰。夫自古宗王生长富贵,性习恣染,其见称于后者,东平河间而已"我先主享国三十年,忠孝恭俭,终身如一,而避变之节,不污贼手,尤为卓识,千载之下岂无称之如河间东平者乎!谨拉泪以书其大端如此。嘉靖七年岁次戊子秋七月廿八日奉祀长男泰顺王充燿泣血拜撰。

代懿王妃吴氏志石,通体汉白玉,通高1.54、宽0.79、厚0.23米,碑座四周饰龙纹,志石圆首篆书“圹志”2字,正文楷书15行,满行21字,共262字。录文如下:

代懿王妃吴氏圹志

妃吴氏,大同人,父钊,母周氏。嘉靖十年八月初一封代懿王妃。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以疾薨。距生成化十四年十一月初五日,享春秋六十一。子充燿,嗣代王,妃周氏。孙男一,廷琦,封泰兴王;孙女二,长封太和郡主,配仪宾张邦基。次幼。讣闻,上赐祭"口,命有司营葬事如制,昭圣恭安康患慈寿皇太后、章圣慈仁康静贞寿皇太后,暨中宫皆致祭焉。卜本年九月十三日合葬于采掠山代懿王墓。呜呼!妃以淑质选配亲藩,享有荣封,贵富兼备,慈以寿终,夫复何憾。爰述其概,纳诸幽圻,用垂不朽云。

代懿王妃张氏志石,通体汉白玉,周饰龙纹,通高1.43、宽0.73、厚0.2米,志石圆首篆书“圹志”2字,正文楷书16行,满行24字,共288字。录文如下:


妃张氏,山西行都司都指挥受中城兵马张源之女。弘治十二年十月初三日册封为代懿王妃,嘉靖二十九年正月初八日以疾薨。距生成化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享寿七十岁。子五人,长充燿,嗣代王,妃周氏。次充炊,封河内王,妃史氏。充煜,封富川王,妃彭氏。充烷,封宝丰王,妃曾氏。充畑,封场山王,妃张氏。女二人。长灵寿郡主,配仪宾李时熙。望江郡主,配仪宾李应春。孙男一,廷琦,袭封代王,妃陈氏。孙女二,长太和郡主,配仪宾张邦基。次庆云郡主,配仪宾高邦暨。曾孙男一女一,俱幼。讣闻,上赐祭,命有司营葬如制。公主皆遣祭焉。以嘉靖二十九年七月廿九日合葬于采掠山之原。呜呼!妃以贤淑作配宗藩,蚤受荣封,享有贵富,寿考令终,夫复何憾。爰述其概,纳诸幽扩,用垂不朽云。

嘉靖庚戌年孟秋廿九日孙廷琦立石





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代懿王朱俊杖和他的两位王妃吴氏、张氏。朱俊杖生于成化十六年正月二十九日(1480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册封代王,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十六日病死,享年48岁。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二十八日由长子充燿安葬于采掠山。

代懿王朱俊杖系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子朱桂的第五世嫡孙。朱桂,洪武十一年封豫王,二十五年改封代王,同年就藩大同,王妃系中山王徐达之女、仁孝皇后之妹。他性格暴躁,在建文时以罪被废为庶人,正统十一年(1446年)去世,谥代简王。朱俊杖为代简王朱桂的第四世嫡孙武邑王朱聪沫长子,在武邑王死后,他袭封代王,追封其父为思王。代懿王生前“忠孝好学,侍两宫,教诸子,克尽其道”,他天性聪明,安于恬静,史书之外,游艺翰墨,追迹古人,世味纷华泊如也,享国三十年,终身如一。而明代诸藩王中,大都横行市井,骄奢淫逸,他们“纵觌取材,国人甚苦,告者数矣”,而武邑王朱聪沫也曾“以罪革爵,迁于太原”(《明孝宗实录》卷52),所以代懿王朱俊杖应是明藩王诸子中的一位可贵人才。



代懿王朱俊杖生活在明代中期,一生中政绩平平,但他却经历T大同的甲申兵变,在出土的圹志中也记載了这一史卖,为研究大同的地方史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这里,有必要就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发生兵变的原因做一简单陈述。

由于大同地区大边、二边的相继弃守,三边防御设施的陈破,明军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战斗中一直处于劣势,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势,出任大同巡抚的张文锦在上任以后即劾奏阳和、天城分守太监李睿“报纳官草,累军釆用,侵占庄田,役军耕种”(《明世宗实录》卷19),接着又提出增加聚落、高山堡戍军,设所久镇,以加强大同镇城东西两翼防御力量。与此同时,直隶巡按御史提出修复大同镇城北原有宣宁、水口、黑山三堡,张文锦完全赞同并提出先在距镇城三四十里的中路驴圈、西路窑山、东路水尽头三处,“先筑墙堡,各实官军五百、外设把总一员,督理耕守,然后由远及近,渐复关头、红寺、沙河三堡及水口等处”(《明世宗实录》卷31)的具体方案。如果这一方案真能实现,那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同地区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被动局面,然而张文锦却忽视了大同地区明军中广大士兵和各级官吏之间趋于激化的矛盾,因而在指派负责五堡修筑工程的具体人员时,骄横地委派了曾参加过镇压刘六、刘七起义,后被革职的原大同西路参将贾鉴。贾鉴在修筑五堡过程中,他不仅督工严急,而且乘机“择美好田土私之”,从而激起了广大明军士兵的强烈不满。嘉靖三年七八月间,红寺、驴圈、窑山墩、水尽头、沙河五堡的修筑接近尾声,张文锦便按计划从驻守大同镇城的守备力量中选调官兵举家迁往新堡戍守。由于该五堡距城较远,防御力量弱,自然条件又十分艰苦,因而遭到广大官兵的抵制,这时,有人建议另征新兵前往戍守,然而张文锦却“刚愎自用,不恤群情”,且“严令趣之”(《明世宗实录》卷42)。参将贾鉴则秉承张文锦的意旨,将不愿赴边的戍兵队长施以杖刑。这一作法终于点燃了广大士兵积蓄已久的愤怒之火,在郭鉴、柳忠的率领下发动兵变,杀贾鉴,“裂其尸”,然后“走出塞上,屯于焦山墩”(明世宗实录》卷42)。

本来,这些士兵所发生兵变主要是为了反抗像贾鉴那样的个别将领对他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并无任何政治目的,但张文锦担心参与兵变的士兵会勾引塞外的游牧民族南下给大同地区边防带来不利,便下令设法招抚参与兵变的士兵入城,连夜逮捕了管队官关山并伺机镇压参与兵变的将士。当广大士兵明白了张文锦的阴谋后不得不再次釆取激烈手段,在郭鉴等人的率领下,先后焚毁大同府门、镇守总兵公署和巡抚衙门,并攻入大同行都司监狱,释放全部在押人犯,张文锦在慌乱之中跳墙逃到隔壁博野王府。士兵们又将王府团团包围,迫令交出张文锦,并声称:“巡抚不出,我且焚王宫”(《明世宗实录》卷42),博野王不得不交岀张文锦,愤怒的士兵当即“亦裂其尸”。随后他们打开武库,关闭城门,推举从狱中释放出的原大同总兵官朱振为其首领,开始了与明王朝公开的武装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嘉靖帝于十一月十九日任命户部左侍郎胡瓒为提督宣大军务,都督鲁刚充总兵官,选调蓟镇、京营及宣府精锐兵马进驻大同地区,相机剿抚。十二月中旬,大同总兵桂勇根据胡瓒命令,密令千户苗登诱捕了兵变领导人郭鉴十一人,并随之杀害。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广大士兵的愤怒,他们在郭鉴之父郭疤子的带领下,群起围攻千户苗登和总兵桂勇住所,并把苗登和桂勇家属全部杀死,焚烧了他们的住所。在这次混战中“在同叛卒聚众围代王府,迫王具奏请赦,声言若不获赦,当尽灭王”(《明世宗实录》卷46),但懿王以死相拒,忠贞不一,后携带家属微服逃往宣府。嘉靖四年三月十一日兵变平息后,代王返回大同并受到皇帝慰谕。



明代正德年间张钦纂修的《大同府志》卷四陵墓有关代王墓的记载:“代简王墓在城东十里采掠山,代戾王墓在府城东十里采掠山,代隐王墓在府城东五十里采掠山之原,代懿王墓在府城东采掠山祖陵右”,清顺治九年的《云中郡志》卷三也作了记载:明代简王墓,郡城东十里采掠山,戾王墓,采掠山;隐王墓,城东五十里采掠山之原;惠王墓,城东十里马铺山;思王墓,马铺山;懿王墓,釆掠山;昭王墓,采掠山;恭王墓,釆掠山;定王墓,采掠山。清代道光年间的《大同县志》载:代简王桂墓、戾王逊鬧墓、隐王仕缠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充燿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鼐铉墓都在采掠山。惠王成炼墓、思王聪沫墓并在马铺山。这三处史志均对懿王墓葬在釆掠山作了明确记载,而发掘证实懿王墓就葬在大同城东北十里马铺山是毋庸质疑的。

张钦纂修的《大同府志》明代正德年间成书,而懿王是在《大同府志》成书后死去,那么《大同府志》对懿王墓的记载肯定是错误的,而清代《云中郡志》、《大同县志》、《山西通志》都是参考《大同府志》,作岀了有关大同明代陵墓的记载,这样,就无法避免和造成了修志混乱,致使部分史料以讹传讹,直至今日仍然沿袭志书。懿王墓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佐证,势必成为明代诸王墓考察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将以懿王墓为坐标,顺蔓摸瓜对其它代王墓葬进行深入、反复的考古调查,以便更好地保护好这批明代诸王墓葬。

(作者工作单位: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19 0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