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在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下,中国正在调整防疫政策,以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
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在此前优化措施二十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新十条”。
优化后的防疫政策主要有几个重大变化:一是明确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二是允许无症状、轻症阳性患者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居家隔离;三是进一步强调要提高60~79岁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率,并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摸清底数。
“新十条”既是对近期各地防疫探索的提炼和总结,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防疫的新方向。事实上,这轮防疫政策调整的信号此前已经释放。
在11月30日、12月1日,国家卫健委连续召开两场座谈会,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会上明确说:“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12月5日,浙江温州乐清市的一处核酸检测点。当日起,温州市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图/中新
新形势新考验
“新十条”发布一个多小时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在会上解释,十条措施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聚焦优化,主要是基于病毒特点和疫情形势,结合近期各地实践,对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部分措施进一步优化。另一类是强调精准,针对当前防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对第九版、二十条执行不到位、不准确等问题予以纠正,强调更加科学精准。
在优化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对原有隔离措施的优化:允许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感染者居家隔离,居家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隔离第6、7天连续2次核酸检测Ct值≥35解除隔离。另外,患者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这条措施发布后,各地面临的最重要挑战,就是原有方舱患者的处置和分流:哪些人符合条件可以回家隔离?哪些人继续留在方舱内?大量的方舱未来如何安置,是弃用还是改造?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考验着各地的疫情管理智慧。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隔离政策调整后要格外注意两点:一是分流要做好,部分不具备居家条件的感染者,如住在集体宿舍或家中有老人、小孩等情况,遵循他们的个人意愿,应仍然集中隔离;另一方面,可以参考香港做法,把部分方舱改造成老人的安养设施。
“这种也被称为逆向隔离,面向的对象是有多种基础病或没打疫苗的高危老人。”金冬雁解释,这类特殊老人即使还没有感染,也应进入政府提供的专用隔离设施中保护,对其中的失能老人还应提供一定的医疗支持。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新十条”提出的几项优化措施都是围绕新形势下的防疫重点——如何保护脆弱的老年人。
比如,“新十条”继续强调要加快推进60~79岁和80岁以上老年人群接种率,并作出专项安排。通过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措施,优化接种服务。要逐级开展接种禁忌判定的培训,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判定接种禁忌。
事实上,这些政策各地在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时已实施过多次,但从数据来看,8月以来,我国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一直处于平台期。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介绍,截至11月28日,国内8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种率为65.8%,加强针接种率仍只有40%左右,不足一半,这意味着老年人免疫屏障建立还有不小的短板。
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下一步要继续提高老年人第三针接种率,并立刻同步开始接种第四针,还应尽快推动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二价疫苗上市,“当然更重要的是先把60%的80岁以上老年人第三针打上,把最短的短板补齐”。
受访专家还建议,当下我国应调整此前的“完全接种”概念,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至少要接种完三针灭活疫苗,才算获得基础免疫。
本轮优化政策再次强调社区要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摸清底数,并在“二十条”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摸清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12月7日的发布会上说,对于分级分类救治,首先是对于轻症、无症状的感染者,可以居家进行自我照护。基础性疾病比较稳定的,也可以居家治疗。对于高龄、行动不便的这些感染者,也建议居家。要求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进行线上服务,同时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不再转出进行集中救治。
一位不愿具名的流行病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只有先摸清底数,尤其是了解清楚社区内有慢病的老年人有多少,接种情况如何,才能做出更有针对性的预案,来保证这些老年人后面的医疗需求,“因此,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
他还表示,老年人居家隔离期间的医学监测也非常重要,国内的基层医疗保健还不健全,很难对隔离期间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并确保他们从轻症转为重症时可以及时转运。
他认为,各地下一步亟需出台一个专门的老年人居家隔离管理方案,在健康监测、转运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他说,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志愿者会组成专门的服务队,为老年人上门接种疫苗,进行健康监测时“估计也会采用这种方式”,“但当感染数字激增时,社区力量很可能就会难以应对,另外,远程医疗方面,老年人因为并不熟悉而很难操作”。
一些受访专家还强调,放开后,整个社会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障老年人,不能让他们独自面对大规模疫情的冲击。“所谓的支持是指在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预案,而不仅是给他们提供ICU床位。”前述流行病学家说。
多地调整防疫措施
在“新十条”发布前,多地已经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举措,以期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各地的优化措施,主要集中在取消市内公共交通、公共场所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取消在购买药品或者医院的普通门诊就医时实名登记、查验核酸阴性证明等限制,以及在提升医疗救治和疾控应急处置能力方面进行部署。
在北京,12月6日起,明确进入商超、商务楼宇及各类公共场所,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码进入即可;进入社区(村),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常住居民可不扫码。上海从12月5日起,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全市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也不再查验。
在重庆,除一些公共场所需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之外,居民回社区(除高风险区外)以及乘坐公共交通都已不需要出示核酸阴性证明。重庆火车站旅客进站也不再查验“离渝证明”。
河南郑州12月4日明确,市民出入小区,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其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湖北武汉,12月5日起,乘坐地铁、公交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客凭健康码绿码乘车。
深圳则明确,全市社区小区、办公场所、餐饮商超及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凭健康码绿码、扫场所码进入;网吧、夜总会、棋牌室、KTV、酒吧、桑拿洗浴场所等六类人群聚集密闭公共场所仍需凭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场所码进入。
12月4日晚间,山东省明确,取消强制“落地检”,并明确居民进入部分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时,不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相较于此前城市的“单打独斗”,山东从省级层面发布优化防疫措施,引发了普遍关注。
提升医疗救治和疾控应急处置能力,被认为是防疫新形势下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关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多地已在提升医疗救治和疾控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进行部署。
北京强调,要用好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康复驿站等,科学分类收治患者,有效治疗患者。据悉,北京已有多家医院被定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原门诊、急诊等全面停诊。
12月4日,广州市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表示,目前广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全方位做好接诊工作。
此外,各地也陆续放开购药实名登记、查验核酸阴性证明等限制。其中,山东就明确,居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在广东省,12月1日起,广州市民到药店购药,不再查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12月3日起,深圳市民进入药店购药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在新形势下应尽可能做好疫情防控的各项准备。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表示,除提升疫苗接种率、储备药物等之外,还需把政策依据和理念宣导、解释清楚。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随着新冠病毒出现新的变化,当前对老年人尤其是基础疾病、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保护,是走出疫情的关键点。
“解封”后的大考
不少受访专家提醒,随着多地防疫政策的调整,各地可能将面临新的防疫大考。因为当防控措施松动时,确诊者人数一定会上升,甚至可能激增,而老年人死亡和重症率将是最核心的挑战。
陈希指出,过去三年来,中国很多医院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开展核酸和进行医疗援助,但在ICU病床的扩充、重症医疗能力的夯实等方面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小县城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有很多留守老人,但这些地区的医疗资源要比大城市稀缺得多,当疫情大规模暴发时,将迅速成为全国防疫短板。
“有些县城最多只有1~2张ICU病床,很多地方甚至一张都没有,或常年没有使用过,这个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非常大。”他说。
不过,陈希目前还没听说哪里出现明显医疗挤兑的情况。他说,奥密克戎传播带来的病例数增长有一个过程,“就像香港,最初是十几天翻一倍,大概过了一个月以后,感染人数突然开始激增,一般大规模暴发都有一定的滞后期”。
因此,他认为千万不能用现在的情况去预判未来,“真正的考验可能要等到一个月后”。
近期,多地开始允许居民在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进入超市、写字楼、公园等公共场所时,不须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也不再查验健康码和场所码。“新十条”也进一步明确了核酸检测的使用范围,规定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目前防疫阶段,可考虑引入“疫苗护照”,疫苗接种不完全的民众禁止进入部分公共场所,这样可以激励老年人更多接种疫苗。
最近,不少城市撤销了很多核酸检测点,但一些机构仍要求员工上班出示核酸,导致多地出现在寒风中排长队做核酸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老人反映,在社区附近难以找到疫苗接种点。
“找核酸,找疫苗,这些现象都说明政策调整需要相关配套跟上。”陈希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城市此前在政策调整上节奏不一。比如在外防输入方面,山东省卫健委12月4日发布防疫政策调整通知,自2022年12月5日零时起,取消交通场站、港口码头、高速卡口等场所强制性核酸检测“落地检”要求。而安徽等地仍在强调要构建起“落地检、跟踪检、重点检、兜底检、出门检”五检预警体系,合肥在12月4日的疫情情况通报中公布了数起在“省外返肥人员落地检中”发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但“新十条”明确规定,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等。这为下一步全国“一盘棋”政策调整指明了方向。
但多位专家指出,这些调整本意是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经济生活与人员流动,但考虑到中国当下的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医疗资源储备不足等现实情况,政策的放宽应循序渐进。
前述流行病学家认为,大部分检测手段、控制流动的措施都取消之后,必须要有替代方案或配套措施,比如怎么辅以抗原检测,对养老院、医院等特殊场所有没有专门的防控方案。即使在美国、新加坡,“放开”后也并没有放弃基本的NPI(非药物公卫)措施,会根据疫情形势灵活调节。
他说,“面对大规模疫情暴发,最重要的是压峰,比如限制堂食、减少聚集性活动、增加社交距离等,控制人员流动。”
“新十条”中对抗原检测的表述是“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在金冬雁看来,仍然没有提出清晰的抗原检测方案,比如不测核酸后,到底哪些场合要测抗原,哪些不需要,具体怎么测,这可能会造成基层执行中的混乱,“下一步必须提出一个更明确的方案,在核酸检测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把抗原检测作用发挥得更好”。
黄严忠认为当前最应该做的,是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放开的条件是什么,应该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些地方一窝蜂地放松政策,自行其是,而最关键的是如何保证平稳过渡”。
陈希也指出,开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参照新加坡的路线图,尤其对医疗体系较为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逐步放开的条件,需要综合参考各地疫苗接种率、医疗资源如ICU床位数、抗病毒药物储备等各多项指标。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门槛就是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一般而言,8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的接种率至少要达到90%以上。另外,在逐步放开的过程中,必须配合实施各种措施,比如控制聚会人数、餐饮堂食人数、入境条件、强制口罩等,“从欧美等国来看,放开是一步步来的”。
多位专家指出,即将到来的高校学生返乡和春运季,将是各城市在“解封”后首次面临的一次防疫大考,大范围的人员流动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各地必须要做好预案和准备。
黄严忠还建议,目前要警惕的不仅是新冠,还有流感,建议老年人还应尽快接种流感疫苗。
来源: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