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明朝的火器十分先进,可是等到了清朝的时候,中国的火器就开始走了下坡路,重回冷兵器时代。
不能说这种印象完全错误,毕竟直到太平天国时期,许多清军部队仍然在使用冷兵器作战,但也不能说这种印象就是对的,因为清朝的火器化程度并不弱,清军的许多部队都装备着火器,甚至当初清朝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枪炮犀利。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明朝火器先进,是因为明朝的火器种类多种多样,看起来非常先进罢了。但其实明朝的这种火器“先进”是要打引号的,因为火器种类多,并不代表火器先进,事实上明朝的很多火器都只能算是玩具一般,基本上都是简单的火门枪或是冷热结合的火器,虽然是火器,在原理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早期火器在战斗力上并不比发展成熟的冷兵器先进多少。
很多人以为明朝火器先进,是信了明朝文人的邪,他们真以为明朝文人书中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但其实关于明朝火器的威力很多都是文人夸张和胡吹罢了,很多所谓的强大火器,其实根本就没法上战场,因为其不但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威力还很小,还有很多火器完全就是夸张的产物,比如在宋懋澄的《东征纪略》中就记载一种将军炮,在作战时,可以“一发决血衢三里,草枯数年”,好家伙,这知道的知道这是加农炮,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小型原子弹呢。
很多明朝火器从被发明出来,就开始陷入了淘汰状态,有是有,但并没有什么用,真正作战时的效果很差,其技术水准和战术水平尚不及西方。明军的火器真正能流传下来的,并且效果不错能够普及的其实并不多,而且很多这样的优秀火器还是从国外引进的,而非明朝人自己研制的,像鸟铳等火绳枪、佛郎机炮、红衣大炮等都属于此类。
而偏偏这些优秀的火器,清军早在入关之前,就通过缴获等方式获取了许多,然后清军很快就发现了火器的威力,征召了大量工匠进行仿制,还吸纳了许多欧洲人的科技,连大炮都能制作,早在1631年正月,后金的工匠们就仿制出了第一门西式火炮,皇太极亲自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又特意组建了自己的火器营(乌真超哈营),鸟铳、红衣大炮等一应俱全。
等到明朝后期的时候,清军才是当时各方势力中火力最强的存在,甚至其火器的质量和威力远超明军所使用的武器,因为清军作为一个上升态势的政权,其在武器制作方面审查得非常认真且严格,制度腐败的明军在这方面处于极大的劣势,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同时也是明末其他势力,如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所不能比的:
“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何也?,曰: 风俗习尚使然耳。各国犹有古人寓兵于农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体。酋长程课头目,专视兵器精利以为殿最,个人奉为职业,保守富贵。若兵器不堪,讵惟畏法,且畏班辈见笑,习尚成风,安有不精之理。我中国尽属公家,有司不知造,将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尽心;监造之官,自爱者专求节省,不省者克落,一经节省、克落,便难行法。既无利结于前,不畏法绳于后。大小糊涂,上下苟简了事足矣,安望精工?尝闻东西两洋贸易,诸夷专买广中之铳。百姓卖与夷人者极其精工;为官府制造者便是滥恶。以此观之,我中国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而要知道早在大凌河之战时,清军就拉出了一百多门大炮对着明军的堡垒狂轰,拥有如此火力的政权,你敢说他还处于冷兵器时代?清军底定中原时,几乎全面淘汰了明代广泛使用的三眼铳,以及单管火铳等原始落后的火门枪系列,清朝皇帝还特意请欧洲传教士为自己铸炮,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要想受到清廷重视,就必须要有铸炮的才能,历史上只南怀仁一人就一共为清朝铸造了500门火炮。
清军非常重视红衣大炮、佛郎机炮等,其在打赢与明军、朝鲜、蒙古人、沙俄、缅甸、尼泊尔人之间的诸多战争,很多时候靠的就是火力强大。
这并不是瞎掰胡扯,而是事实如此,在对付准噶尔汗国时,清军刚开始时吃了大亏,与准噶尔人的第一次战争就战败了,据清军将领自己回忆,战斗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准噶尔人的火力甚猛,拥有许多火器,各种火绳枪、轻型火炮一应俱全。而清军之所以失败,则是由于交战时,己方的火器部队没到。等到清军之后再与准噶尔人作战时,清军就非常重视要携带己方的火器部队了,并且利用火器赢得了胜利,比如在一次重要的战争当中,清军就是靠着火炮大发神威,轰开了准噶尔人的驼城。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