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1-6-4 14:39 编辑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呀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对于中国人来说,端午节可是个大日子。因此也流传下来了众多的传统风俗,像沐兰浴、赛龙舟、折葫芦、挂艾草、雄黄酒、佩香囊、吃粽子等等,以至于中国都把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光从风俗上看,“端午”应该是一个中国祈求健康的节日:赛龙舟是一种锻炼身体,艾草又是一种对身体有益的中药,挂葫芦是保佑家人健康平安,因此“祈求健康”显然是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了。
沐兰浴:是以前端午的一大风俗,是日“煎兰草汤沐浴以祛病”。兰草分泽兰和佩兰两种,都是中草药。
挂艾草:是采用艾叶、菖蒲、苍术、白芷等中草药在室内煨烧,更有辟秽、消毒、杀虫害的功效,对净化居住环境有一定作用。还有菖蒲是种很好的中草药,气味清香,外用能驱菌杀虫,内服则有清凉、健胃、驱风、提神等作用。
雄黄酒:含有砷(砒霜)的成分,古人称它能“解百毒、辟百邪、杀百虫”,因此将雄黄水遍洒室内外,对环境消毒有一定作用,虽然,雄黄为有毒的矿石药,绝对不可饮用。但在科学不发达,医学不先进的古代社会里,人们为了辟虫避瘟,消毒驱邪,敢于使用雄黄,也说明老百姓求洁净之意,讲卫生之心,是如何关切了。
挂葫芦:民间传说,是在古时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
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中药香囊是指将中药如苍术、吴茱萸、艾叶、菊花、薄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儿童胸前、腰际、脐中等处,由于古代医药不发达,香囊携带在身不但好看、好玩、好闻,而且有让人神清气爽的醒脑作用,还可用来防治多种疾病。芳香药通过肌肤腠理、穴位、经络等途径“渗入”人体,能起到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的作用。同时,药物浓郁的香味散发,在周围可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中药成分吸入人体后,芳香气味能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提高,SIgA具有较强杀死病毒等病原体的能力。
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包粽子时,最好选用符合“三少一多”(油、少碱、少糖、多纤维)素材,调味料少一点,或尽量以后腿肉或蒟蒻取代五花肉、以板栗取代蛋黄,加入胡萝卜配色,增加粽子的纤维质,或将糯米混加普通大米,增加粽子的纤维;另制作豆沙粽时,建议以“植物油”取代猪油,可降低粽子的热量。裸粽热量较一般粽子少,每个热量约含210至250大卡;碱粽也因体积小,相对热量较小,热量在未沾糖前约为100至120卡,沾糖后则含120至150大卡;“豆沙粽”每个热量约含500至600卡,热量在粽子王国中,可以数一数二,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较高外,豆沙粽多以猪油炒过,所以热量增加很多。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而死的楚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伤害屈原的遗体。端午节赛龙舟盛行于我国南方水乡吴、越、楚等地,东汉以后这一风俗逐渐向北传播。
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神龙的节日。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处于原始图腾社会时期的南方水乡部族人民,深受蛇虫、疾病和水患的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图腾),并把船建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和龙的传人。当今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健康锻炼常规运动项目。
总之,端午节的种种习俗,都与人们驱邪避疫、追求健康有关,因此把它称为“卫生节”似乎更符合节日的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