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雅典2月2日电通讯:中国大使拜谒卡赞扎基斯墓
新华社记者陈占杰 刘咏秋
前不久,来自古老东方的一行中国人在爱琴海边肃立,祭扫一位和中国有着很深渊源的希腊友人之墓。墓碑上的一块铜匾上,用各国文字镌刻着同一个词语,其中包括两个遒劲的汉字——“平和”。
中国驻希腊大使杜起文献上了玫瑰和白菊组成的花环。花环缎带上写着:“永恒的荣耀属于尼克斯·卡赞扎基斯——一个伟大的人、克里特杰出的儿子、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卡赞扎基斯(1883年-1957年)生于克里特岛,是希腊文学巨匠,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者和研究者,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感谢您对中国的诚挚情谊。此刻,我们代表中国人民来到您的故乡,向您致以中国人民的敬意。感谢您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以及在中国人民的和平建设中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支持!”杜起文的致辞简短而深情。
卡赞扎基斯以长达33333行的现代长诗《奥德修记现代续篇》享誉世界,小说《希腊左巴》《自由或死亡》和《基督的最后诱惑》等是其脍炙人口的华章,其中《希腊左巴》和《基督的最后诱惑》还被改编成电影,前者1965年获得最佳女配角等3项奥斯卡奖。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评价说:“尼克斯·卡赞扎基斯可与古希腊的伟大诗人并列,他的著作复活了荷马精神。”
卡赞扎基斯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1935年,卡赞扎基斯第一次到中国,在当时前途未卜的中国大地上发现了世界未来的希望。他在《中国纪行》中写道:“中国是不朽的。在中国这个地方,一切都安详、缓慢、简单……这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能使你骄傲地预见未来遥远人类的国家。”
他还写道:“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个面具,下面是同一副人类逻辑的面孔。”
在国际列强虎狼环伺中国之时,卡赞扎基斯发出警告:要正眼注视这些像干草一样似乎微不足道的中国人,“总有一天,这些干草会点燃,那时,整个……世界的命运将会改变”。
卡赞扎基斯以预言者的目力,眺望更为宽广的时代。1935年,在东西方冷战格局尚未形成的10年之前,他对世界建言:“我们既不能拒绝东方也不能拒绝西方。这两种难以名状的力量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它们不能分离。我们必须做的是,要么将这两种力量升华融合,也就是说,谋求艰难的结合,要么我们将会像奴隶一样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他萌生了再次访问中国的念头。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卡赞扎基斯“国际和平奖”。1957年,带着多病之躯,他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与中国领导人见面时,卡赞扎基斯说:“中国和希腊都有光荣的文明传统,如何继承并超越古老的传统并把它向前推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愿望,这是很艰难的事业。”
对于73岁的卡赞扎基斯的中国之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安排。为他安排了“特别行程”——沿着诗人李白的路线,从北京、汉口乘轮渡走长江三峡,最后抵达昆明。在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卡赞扎基斯度过了他终生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
卡赞扎基斯在中国听到了无声的音乐,看到了无形的雕塑,感受到了老子的智慧,震惊于阴阳观念的和谐与平衡。东方智慧中“上善若水”的宽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谅佑,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都让他耳目一新。
卡赞扎基斯是把西方文明带到东方去比照、辨认的西方来客。
希腊克里特省省长阿尔纳乌塔基斯陪同杜起文一行拜谒了卡赞扎基斯墓。阿尔纳乌塔基斯说,墓地的位置是卡赞扎基斯本人生前选定的,这里是克里特省首府伊拉克利翁古城墙的所在地。在这处高地,既可以看到伊拉克里翁的古城,也可以眺望不远处的爱琴海。(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