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题:变压力为动力恰逢时机——海外专家热议中国经济转型
新华社记者
从国际金融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近年来险情不断。中国经济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也因此面临着不小的外部压力。
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如何变外部压力为内部改革动力?正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为海外观察家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
顺应外部挑战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在过去10年甚至3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低迷,在全球需求萎缩的背景下,中国要实现经济强劲增长,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过度依赖出口而是扩大内需。
德国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及预测部主任克里斯蒂安·德雷格:中国经济自确定市场化改革方向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目前世界经济外部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阶段都要求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转变成主要依靠扩大国内市场和私人消费。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去年的经济表现来看,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增速放缓的态势,这一方面与美欧债务危机蔓延、外需减少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不可分。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化的复杂背景下,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内需是及时和明智之举。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蒂文·达纳韦:中国已是世界出口第一大国,在当前全球经济欠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难以在出口贸易领域取得更大突破,若要确保本国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内需增长,特别是消费类而非投资类的内需增长。
阿根廷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豪尔赫·卡斯特罗:中国经济今年面临着方向性选择。首先,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的发展模式后劲不足,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才能推动下一个增长周期;其次,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转型各抒己见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中国经济转型应强调三个方面的转型动力。首先一定要通过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去推动经济转型。第二个要素是技术进步。第三,经济转型一定要符合市场规律。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转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转型太快会对经济造成冲击,可能造成经济瘫痪。
德雷格: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经济低迷的政策中已显露出重新界定发展模式的意愿,希望将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转向国内的私人消费。中国政府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快改革:一是金融市场自由化;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中西部省份发展,缩小地区差异;三是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达纳韦: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首要任务是从依赖出口与投资转向主要依赖内需增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胆的创新改革。中国可以考虑推进金融改革,推动内需增长,中国政府在公共教育及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也可以继续加大。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安:中国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必须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大方向,逐渐消除一些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价格扭曲现象,降低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经济学家邢予青:中国经济不应追求更高速度,应该追求发展质量,经济转型要先转变思维,转变习以为常的修桥铺路等公共投资惯性。实际上,治理环境也是生产力,教育、医疗也是拉动内需的领域。应充分考虑低质量发展带来的环境成本,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需求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利好全球经济
墨西哥亚洲贸易促进会会长亚力杭德拉·桑切斯·阿波达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未来20年,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苏布拉马尼安: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支撑着很多国家的出口,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帮助维持全球经济体系的活力。虽说任何改革都会有成本,但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经济增速强劲,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很多行业拥有进行经济转型所需的资源。如果中国延续当前的快速增长势头,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
俄中经贸合作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必须脚踏实地,不能盲目跃进。对中国经济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经济相对快速稳定发展,正如中国政府所一再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经济学家蒂姆·凯巴蒂: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对其他经济体影响重大。正因如此,中国自身必须更强大,让世人确信来自外部的小冲击不会影响中国内部经济运行,这也将增强世界经济的确定性、稳定性。(完)(执笔记者尚军、李洁;参与记者缪晓娟、伍海燕、蒋旭峰、樊宇、刘恺、郭倩、宋晨、冯俊扬、宋洁云、郑启航、艾思奇、林琼、冯武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