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emf
(3.9 KB, 下载次数: 100)
3.emf
(3.84 KB, 下载次数: 97)
Ø 1.课程标准及其他 Ø “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 一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二是它能够承载更丰富的内涵,包括目标、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实施方法等。 Ø “课程目标”概念首次纳入国家课程文件,作为课程标准中首要组成部分。 Ø “目的”与“目标” Ø 目的:是指人对某种对象的需要在观念上的反映,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 Ø 目标:是指激发人们行为的、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Ø 目的外延大于目标的外延,达到目的的过程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 Ø 2.1 纵向分析(图表1) Ø 2.目标体系纵横观
2.emf
(14.17 KB, 下载次数: 100)
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也是国家宪法、教育基本法和教育方针等法规文件对教育理想的一般表述;它是最宏观的教育价值,是对教育的一种抽象概括;它超越了具体的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的恒定性、终极性和原则性等特征。 Ø 2)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检验教育活动效果的具体标准,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不一样的,但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Ø 3)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中第一水平的目标,它是由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是各科课程标准以上的文件中使用的术语,具有指导意义、导向性和普遍性。《纲要》中规定“七个具有” 。高中各学科新课程培养目标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构建了“发展为本”的价值体系。 Ø 4)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下位的一个概念,它具有学科特点,主要指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或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策略或方法。 Ø 5)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下位的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目标又可分为学期或学年的总目标和单元或课时的操作目标。
1.wmf
(45.94 KB, 下载次数: 100)
Ø 3.课程目标的内涵与取向 Ø 3.1 课程目标的内涵 Ø 三个内涵:目标的对象性是指惟一的学生;目标是指最终取得的结果;目标是分层次和类别的。 Ø 四个要素:即学生的需要,学科的发展,社会的要求以及自然环境的要求。 Ø 五个本质特征: Ø 具有一定阶段的终结性; Ø 具有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Ø 具有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Ø 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Ø 实施过程中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Ø 3.2 课程目标的取向 Ø 1)行为目标取向 Ø “行为目标”是以目标的显性化、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行为的形式加以描述和展示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Ø 优点:便于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便于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展开交流,便于准确评价和判断目标是否达成。 Ø 缺陷:强调课程目标的预先计划和静态说明,忽视了学习者积极主动、动态的过程和不可预知性的事实。
Ø
Ø 2)生成性目标取向 Ø “生成性目标” 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的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倾向于把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目标,而不依赖教师把课程目标强加给学生。 Ø 教师可能面临着最大的挑战。 Ø 3)表现性目标取向 Ø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各种接触和冲突,比如做作业、处理问题、从事任务等,然后描述学生在这些情境中的各种表现。 它主张鉴赏式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与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色。 Ø 表现性目标追求“解放理性”。 Ø 三种课程目标取向各有利弊: Ø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不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生成性目标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等方面,但难以操作;表现性目标考虑到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但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目标。 Ø 方法: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Ø 4.英语课程目标体系面面观 Ø 4.1 平面观 Ø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 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0.emf
(64.89 KB, 下载次数: 95)
Ø 生态系统观: Ø 总体目标的达成和实现有赖于这五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与平衡发展,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可能直接影响或制约总体目标的实现。总体目标的达成意味着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意味着英语学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Ø 3.2 二维观 Ø 传统的片面观:1956年教学大纲: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借助词典阅读……;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 Ø 1986年大纲: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现代二维观: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表4) Ø 工具性+人文性=形体+灵魂=“全人”教育。 Ø 用二维观诠释英语课程目标至少有四大理由。 Ø “课程性质” 的调整; Ø 课程目标结构图完整地涵盖了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 Ø “双基”的内涵发生根本变化; Ø “为学”与“为道”观。 Ø 1)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特点:可操作,行为明确化,……。 Ø 2)过程与方法:是中位的概念、是过程性目标,回答“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等问题。 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生成性目标,它涉及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属最高层次的目标 Ø 讨论:三层面目标的关系:既可分割、相互区别,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类似人体的下肢、躯干和灵魂 。 Ø 目标的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总是包含有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应是三种取向的综合运用。 Ø 如何增强课程意识? Ø 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课程观: Ø 1)形成正确的教学观 Ø 2)形成正确的过程观 Ø 3)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Ø 4)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Ø 4.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Ø 新课改面临三大问题: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的准备。 Ø 教育部启动新一轮“行动计划”。 Ø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是动态持续的过程;是内发性的;是个体主动自觉的;是一种个人化行为。 Ø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Ø 一是改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 Ø 二是提高课程能力; Ø 三是改进专业工作方式; Ø 四是提高教学能力; Ø 五是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 Ø 六是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Ø 4.3 深化高考改革高考难以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造就了一大批急功近利的中学。 Ø 人们对新课程中高考改革持悲观和乐观两种态度。 Ø 高考改革走向: Ø “三个有助于”; Ø 两条思路; Ø 三项改革措施。 Ø 5.结语 Ø 1)教师教育问题:“863”目标 Ø 2)攻读英语教育硕士问题 Ø (1)基本情况 Ø (2)招生情况 Ø (3)学习与待遇 Ø (4)报名资格 Ø (5)培训与考试 预祝各位老师 工作顺利! 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