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1-1-24 22:31 编辑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其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一)适应证
内科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遗尿症、急慢性胃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病症。
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
(二)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禁刮。
(3)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用轻手法。
(4)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三)注意事项
(1)刮痧板一定要消毒。
(2)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
(3)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
(4)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此外,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肤没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着经络适当刮一刮对身体是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表现为疏通经络方面。常见如患肩周炎的50岁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疗法效果比较好,但是一般一次效果不明显,二三次后方有显效。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待一段时间,一般为5~7天,再进行第二次刮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