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7岁的留守妈妈唐成芳因养孩子太累,和3个孩子一起服农药自杀。目前,母子4人正在医院获救治,3个孩子病情稳定,母亲还处于危险期。这一事件也引起广大市民关注,市民纷纷捐助,一些爱心人士也特地来病房外关心这一家人。 一名农村留守妇女,如果不是因为困窘的生活状态,以及确实无法回避的巨大生活压力,她断不会想到携3名幼子一同赴死。但另一方面却折射出部分贫弱群体对源于制度性帮扶的“信任缺失”。在自已解决不了生活困境的情况下,在自己失去了生活信心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也会对原本可以依靠外力帮扶也同样失去了信任和信心。 其实,我们的帮扶机制和救助制度,并没有像个别“寻死者”想象的那么糟。不排除,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教育机制等社会保障体系,远未完善和健全,但并不排除经过多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的保障体系也日益充实和完善了起来。在广大农村,农村合作医疗正向深度和广度上前进,报销比例逐步增加、农村居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有望根本缓解;农村养老保障也纳入重要日程,全国养老体系也逐步构建;而扶助扶持农村的优惠政策,和前些年比力度大幅加大;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国家和政府倾注了不少心血。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如果部分贫弱群体,能“挺一挺”、用毅力坚持坚持,对未来多一些期待,生活困境是可以得到根本缓解的。 基层政府对于贫弱群体的帮扶照顾和救济,也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机制,并不完全像这名“自杀妇女”想像的那样“看不到未来”、“生活绝望”。更何况,在政府和机制无法直接帮到的地方,我们的社会公众总不乏爱心。这一事件发生后,富有爱心的公众给予和高度关注,当地市民百姓自发到医院看护伤者,短时间内就让这个家庭获得了7万元爱心捐款。足以说明我们的社会,依然是充满温馨温暖的。 不过,我们在试图“纠正”贫弱者对外部帮扶信心不足的误区之时,这一事件也应促使每一个人进行反思。至少,在这一事件之中,透露出一部分弱势群体还相对缺乏一个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制度机制、社会帮扶的主动意识。也只有一些弱势者“主动”起来,主动向政府、向社会、媒体“披露”和坦诚自己的不利处境,才有可能在最需要帮扶的时候,获得必要的救济救助。这是一种对社会信任度乏的一个“主动修复”。另外,这一“悲剧”也促使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多一些“敏感”,多一些实施救助救济中的“主动”与“自觉”。如果在他人需要帮扶,却又“不好意思开口”的时候,就提前介入、“拉他们一把”,让他们生活变得温暖阳光起来,一些类似悲剧将可以避免。而让每一个社会公众远离困窘、充满生活希望,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