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26日电(孙青、许晓青)26日是中国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俗称“小年”。这一天人们祭灶、扫舍,正式拉开欢度春节的序幕。
上海民俗专家分析说,“过小年”的习俗,表达了中国人祈盼全家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在城市化日益加速的今天,“过小年”已经被赋予了合家团聚、敬老爱幼、社会和睦等理念。“小年”历久弥新,变得更有时代意义了。
26日,上海市区多家饭店打出了“吃小年饭”的广告。在网络和手机短信平台上,关于“小年”的民谣段子受到追捧。“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等顺口溜被频频转发。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说,尽管中国各地对“过小年”的时间如何确定有不同说法,但相关习俗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被传承下来。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小年”当天仪式化的“祭灶神”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扫舍”“吃糖”等相对简易的礼俗。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说,在古代,“小年”实际上是整个春节祭祀活动的“开幕式”,而春节的“闭幕式”一般要延续到农历正月十五,甚至跨度更大。这期间,几乎所有的习俗和礼节,都围绕“团圆”展开。
他认为,尽管时代变迁,但国人对“小年”等寓意合家团圆的民俗节日情有独钟,体现了快节奏的中国当代社会,依然对家庭、对亲情充满渴望。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章益国分析说,“过小年”的习俗能通过互联网、手机报等新媒体热传开来,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现代人对传统的“怀旧”。事实上,从农耕时代沿袭下来的中国民俗,其糟粕正在逐步消亡,真正受到现代人欢迎的是“健康、积极”的新民俗。
他说,与西方各国相比,中国的民俗与“家庭”的关联度更高,一些习俗的传承历史特别悠久。“时下,现代化、城市化的步履匆匆,人们更应放慢脚步,感悟民俗传统中的中华智慧及其内涵”。(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