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江阴市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是自上海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城市,全市总面积98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0万,下辖11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高新区、两个省级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江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经济基本竞争力走在了全国县域城市的前列。脱胎于乡镇工业的江阴产业经济,虽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先发优势,但也带来了空间占用多、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的压力。近年来,江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环保投入持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环境执法行动深入开展,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的江阴,在巩固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生态宜居的核心价值,正阔步向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迈进。 提高思想认识,以义无反顾的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文明形式,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级的文明形态。与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相比,江阴的生态环境还有不小的差距,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永不懈怠、义无反顾的决心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江阴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挺进、由高效生产区向生态宜居城跨越。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重要内容。当好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阴发展的主目标,也是江阴市委、市政府向百万江阴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阴还要为之付出不懈努力。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仅有现代化的建筑还不行,生态宜居的环境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对照滨江花园城市的定位,江阴目前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这两个最大的大局,都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我们将切实增强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下功夫补短补缺,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江阴优化提升的突破口。优化提升是江阴“十二五”发展的战略取向。江阴的优化提升,必须是产业、城市、生态共同着力、共同提升,而这其中,生态优化提升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态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就缺少支撑,高端人才、高端要素、高端项目就难以集聚,没有增量的调整,产业转型提升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态的优化提升,城市建设就缺少依托,一个水泥森林的城市、一个生态很差的城市,对内不可能有凝聚力,对外不可能有影响力,也不可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胜出。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对产业转型的倒逼作用、生态建设对城市转型的支撑作用,使产业结构加快调高调轻调优,使城市更生态、更宜居、更秀美,从而走上生产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打造幸福宜居家园的主攻方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随着江阴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检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群众有诉求,作为负责任的党委和政府,必须有回应、有担当、有作为。我们将把生态宜居的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一种公共服务来提供,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建设力度、加大整治力度,通过一年一年的努力,一个一个难题的解决,使江阴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真正使江阴成为让外来客羡慕、本地人自豪的宜居家园。
突出重点难点,以迎难而上的姿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将着眼长远夯实工作基础,加快形成有利于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使江阴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是以更大的力度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硬指标、硬任务,是江阴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江阴来说,做好环保工作,节能减排是绕不过去的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节能减排上取得重大突破。江阴将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方携手”,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三污同治”,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管齐下”,确保节能减排指标不折不扣完成。首先,更加注重结构减排。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江阴在工程减排、科技减排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大大压缩了后一步的压减空间。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必须从结构减排上着力。煤电企业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完成脱硫脱硝改造,并下决心、分步骤推进煤改气。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声势浩大的化工行业专项整治,改造提升现有化工企业,整治后仍不达标的,实施永久性停产。其次,更加注重源头控制。切实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坚决做到“三个一律不批”:即有氮磷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第三,更加注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环保、农林等部门联手开展专项整治,坚决取缔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低小散养殖场,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严格落实整治、提标措施,全面实现生态、环保、循环的目标。
二是以更大的力度实施民生环保行动。环境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为民执法也必须是环保工作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太湖水质危机后,江阴全市上下保护水环境的意识明显提高,也形成了一整套加强水环境监管的办法和制度。但我们对于废气、烟尘、噪音的监管还不够到位,而这些恰恰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今年是实施民生环保行动的第一年,江阴环保部门将在摸清污染源的基础上,迅速开展以热电、钢铁企业为主的粉尘污染治理,以化工、餐饮企业为主的废气污染治理,以建筑工地、娱乐场所为主的噪声污染治理,以明显的整治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属地政府是民生环保行动的责任主体,将对辖区内的污染企业,逐个制定整改方案,该整治的整治、该搬迁的搬迁、该关停的关停,倒逼企业新上设备、更新工艺、加强管理,实现达标排放,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关闭,确保打赢民生环保行动的第一仗。
三是以更大的力度整治城乡环境。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环境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一个脏乱差的地方,肯定引不来好项目;从管理的角度看,城乡环境是执政力的体现,一个环境很糟糕的地方,地方党委、政府的管理能力肯定很一般。每个板块的党政“一把手”,要牢固确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执政力、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加快把城乡环境抓起来、管起来、管到位。今年是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两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我们将对照不同标准,分阶段、有重点、高效率推进整治,使江阴的每一条干线公路都成为靓丽的风景线,每一个村庄都成为干净整洁的温馨家园。郁郁葱葱的青山是城市的绿肾和绿肺,环城绿廊是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阴将加快制订山体复绿计划,创新投入机制,引入市场主体开发,让每座青山都焕发勃勃生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丰收”。
四是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环境执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是一场利益博弈,执法这一手绝对不能软。我们将高举执法利剑、加大监管力度,创设有利于环境执法监管的体制机制,向监管要生态。一是建立完整清晰的“责任链”。按照“责任可追溯”的要求,建立从排污企业到属地政府到监管部门的“责任链”,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环节的责任。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厂是最重要的环境基础设施,如果治理不到位、监管不到位,就可能成为“集中污染源”。我们将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发电厂的监管,落实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措施,确保环境监管工作始终处于可查、可溯、可控的状态。二是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现象。如果“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那么环保就是一条“不通电”的“高压线”。我们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使排污多的企业付出高额成本,让重视节能减排的企业获得更多回报。加大违法查处力度,广东环境检测特别是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必须追究刑事责任,使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不敢铤而走险。三是提高“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建立健全集接报、处置、处罚为一体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环境违法行为、环境突发事件,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最有效的反应,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小。
加强组织领导,以全市共建的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发展生命线”的意识落实好领导责任。与安全生产、社会稳定一样,环境安全也是地方发展必须坚守的底线,是领导工作不可突破的红线。环保方面出了问题,必须追究领导责任。我们将从制度层面入手,督促各级“一把手”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以对组织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好环保工作的监管责任,确保辖区内不发生任何环境问题。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理念,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增长”的老路,尤其在项目建设上,严格把好环保关,严禁新上存在环保隐患、威胁环境安全的劣质项目。
以“群众信得过”的要求打造环保钢铁卫士。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事环保工作的同志,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只要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环境违法行为就无处遁形,江阴的生态环境就能越来越好,全市人民就能从中得益;反之,如果患得患失,对环境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全市人民就要用健康来为之买单。我们将打造一支深知在肩重任、如山责任的环保队伍,经得起诱惑、顶得住压力,铁面无私、为民执法,绝不放过任何环境违法行为,使环保战线的同志真正成为让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环保钢铁卫士。
以“人人都参与”的氛围建立环保统一战线。建设生态文明,光靠环保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环保部门首先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职能,特别是紧紧抓住污染减排、民生环保等重点工作,以重点工作的突破推动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经信、城管、农林、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参与、配合、支持环保工作,特别是在劣质产业综合整治、民生环保专项行动中,最大限度发挥部门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法律优势,形成恶化劣质产业生存条件、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综合环境。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江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工作部署和推进情况,加大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让违法行为在江阴没有容身之地。不断畅通广大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生态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群众检举、揭发违法行为,用民意的力量扩大监督覆盖、提高工作水平。
详情进入:http://www.gdhd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