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郭倩
“真抱歉,我来晚了。可这真的不赖我!今天这案子拖的时间太长了,”皱着眉头、一脸委屈的鲁凯向中国朋友解释着。在朋友们的追问下,他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法庭上的见闻。
如果只听声音,你大概以为这是一群中国人在聊天。可事实上,“主聊”的鲁凯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肯尼亚小伙,而聊天的地点则是在他最初接触汉语的地方——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
2006年,本科毕业没多久的雅各布·鲁卡卡怀着满腔热情进入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学习。这所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会中文的人太少了。我当时心想,如果我能认识那些神秘的方块字,那该多酷呀,”鲁卡卡回忆道。就这样,用功的他进步很快。在具备一定中文基础后,他给自己起了“鲁凯”这个中国名字。
“你好,我叫鲁凯。鲁迅的鲁,凯旋的凯,”他总是这样向初次见面的中国朋友介绍自己。
由于成绩出色,在院方的帮助下,鲁凯申请到了中国国家汉办的奖学金,到中国天津师范大学深造,3年后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刚一告别紧张的校园生活,鲁凯又一头扎进忙碌的工作之中,他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他为肯尼亚和中国的贸易公司担任翻译,穿梭于中国和非洲大陆的商品集散中心之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在非洲馆工作,用英语、汉语和斯瓦希里语为游客介绍世博特色和非洲风物,也借此机会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如今,鲁凯和他的家人居住在内罗毕。他身兼数职,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作为肯尼亚一家法院的中文翻译,每当有不懂英语的华人出庭,他就要在现场为法官和当事人进行翻译。他还是一名教授汉语的私人教师。不过,他的学生不是肯尼亚人,而是美国人。
鲁凯说,在肯尼亚,越来越多的外交官、联合国官员等外籍人士开始对汉语感兴趣,而他在学习汉语中摸索总结出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他们。
目前,鲁凯还向内罗毕大学提交了担任教员的申请。他说,估计不久后,自己就能到孔子学院教书,成为这个学院第一个来自肯尼亚的汉语教师。他说:“学习中文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我希望更多人能够体会到这些乐趣。”
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有超过500名肯尼亚人在此毕业。像鲁凯一样,很多人通过学习中文,掌握了一技之长,获得了良好的工作机会,为促进中肯两国外交、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交往作出了贡献。
说起在中国生活学习的日子,鲁凯的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来自”天津卫,和中国政府总理、自己的偶像温家宝是“同乡”。煎饼、炸糕、狗不理、相声、京戏、快板书……说起天津的美食和曲艺,他也如数家珍。
不过,最令他难忘的是一部天津味儿十足的电视连续剧——《杨光的快乐生活》。鲁凯说:“肯尼亚人和中国人的乐观、幽默是相通的,但是肯尼亚人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中国。我希望,有那么一天,肯尼亚的老年人也能像中国的老年人一样,可以清晨到自家附近的公园锻炼,傍晚在小广场上跳舞,悠闲、快乐地度过晚年。”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