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7-23 09: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汗既是人体一种正常生理活动现象,有可是人体由于各种病理变化而出现的一种异常现象。生理性出汗,是阳气蒸腾阴液,从汗孔排出体外,它具有排泄废物,发散阳气,调节呼吸,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功效。病理性出汗,是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营不内守,卫外失司,或机体邪热炽盛,热迫津液外出所致。出汗具有诊断性,根据出汗的有无、多少、时间、部位以及主要兼证,辨别外邪性质,了解机体营卫的正常与否,以及病情的寒热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出汗具有治疗性; 利用机体出汗可鼓发阳气,驱散外邪,透发疹毒,宣肺利水等。因此,认识生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掌握出汗的诊断性、治疗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临床价值。
从7月中旬起,按农历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伏天。具体来说,7月14日入头伏,7月24日入中伏,8月13日入末伏,至8月22日结束,共计40天。按照传统,每年有三个“伏”,但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之间。在这一年最炎热的时间里,人们稍微一动就会大汗淋漓,汗出得多黏糊糊的,不但自己很不舒服,还会影响美观,于是很多人喜欢待在空调房里,或者索性买来止汗剂止汗。事实上,汗还是让它流出来的好,而且,最好能主动出点汗——
出汗不仅能调节体温,而且能滋润皮肤,排出部分代谢废物。若害怕大汗淋漓,刻意控制出汗,汗出不畅,热散发不出去,郁积体内,则很容易发生中暑等疾病,对身体有害无益。中医认为,进入夏季,人体的阳气浮越在外,以使热量外散。身体要适应这一生理现象,该出汗时就出汗,该外散就外散,尤其是保证正常出汗尤为重要。
有些人异常出汗,可能是病态的表现。在正常情况下,如吃饭喝水,或是上几层楼,大多数人都不会感到大汗淋漓,但有些人却已是汗流浃背,浑身疲乏,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这是气虚的表现。
那些自汗的人群,往往汗“固不住”,特别是肺脾气虚的人,因气虚不能固摄阴液,汗易外泄。这些人还会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表现。这类人群也不要乱用止汗剂,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收敛止汗的方药,如浮小麦、五味子等等,以治病求本,对证治疗。
气虚人群在伏天要好好调理自己的身体:一方面可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在空气清新之处散步、做操等,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并持之以恒,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要调节饮食,可适当多食用补肺健脾益气食物,如山药、白扁豆、白术、莲子等。平时可自行按摩足三里、肺俞等穴位,以健脾肺益气。
“动汗”是最好的出汗方式。“动汗”是通过有效的运动来出汗的手段,一般来讲,活动到全身微微出汗是最好的状态。换句话说,运动锻炼的效果以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只有出汗了,才算是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最适合出“动汗”的运动项目是有氧运动,如青年人可选择慢跑、打球、游泳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项目。出汗程度可以自己把握,以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自身感觉舒服,切不可大汗淋漓,挥汗如雨,以免耗气伤液。而选择“动汗”的开始时间以傍晚为宜,此时不仅人的身体状态非常好,阴阳相对平衡、气血流畅、不易受伤,外界环境也非常适宜———夕阳斜照、微风拂面、气温适宜。“动汗”的时间以三四十分钟为好。“动汗”后切忌喝冰镇饮料,可以喝普通的白开水,水温最好与运动后体温相当,以减少对内脏的影响,且饮用时宜少量多次。
虽然强调夏季出汗有助于身体健康,但也不是出汗多多益善。要想知道自己出汗是否正常,可以借助空调,在室温26~28摄氏度的环境中静坐,如果仍然出汗,或稍有活动就汗出不止,则极可能是身体出了问题,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因此,夏天特别爱出汗的人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为了阻止出汗而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以免掩盖了一些早期病征而不自知。总之,夏季既要学会合理出汗,也要注意从汗来观察自身健康,让自己平安度过夏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