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5日电(记者于嘉 王春燕)“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周末午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园的一隅,回响着欢快的歌声和击掌声。20余名身患癌症、正处于康复期的中老年人站在树阴下,围成一圈,做着充满童趣的游戏。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癌症预防与康复协会会员的一次例行户外活动。这个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成立于2009年,会员近300人,由癌症患者、肿瘤专家和各行各业志愿者组成。
在人类与癌症的抗争过程中,医疗技术发挥主导作用,但对患者的精神抚慰与社会支持也十分重要。中国于1990年成立首个群众性的抗癌社团组织——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会。此后,全国多个地方在民政、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各自的公益性抗癌组织。
平日里,内蒙古癌症预防与康复协会定期邀请抗癌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健康讲座和免费诊疗活动,并经常组织“癌友”进行适度的户外和集体活动,调整他们的心态,增强战胜“癌魔”的信心。
在活动现场,“癌友”们有力地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释放着内心的痛苦与焦虑。“大刀向癌细胞的头上砍去,全体抗癌的勇士们,康复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大爱的医护人员,后面有亲友的关爱……”
除了唱歌、健身舞蹈,每一名患者还与“癌友”分享自己治疗与康复经历。这时,其他人或提出合理建议,或鼓掌激励病友继续勇敢地与病魔抗争。
50岁的马东红是一名乳腺癌患者,2007年手术、化疗后便开始在家静养,很少出门。2011年3月加入协会后,她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第二职业——用文艺特长教病友们唱歌、跳舞,释放心理压力。
“我们有很多集体活动,大家互相激励,自救互救,群体抗癌。”马东红说,“协会里有一些晚期癌症患者,但他们乐观、勇敢,丝毫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这给了我们很大的精神动力。”
性格内向的泌尿系统癌症患者李太轩今年59岁,虽然不善言谈,也不够活跃,但协会组织的每一次集体活动他都积极参加。“经常和病友们一起活动,给我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希望。”李太轩说。
2009年做完手术后,一名医生曾告诉李太轩的家人,他也许只能维持半年到一年的生命。后来,李太轩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并在家人鼓励下加入了癌症预防与康复协会,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心情也越来越好。“原来只有一年左右的生命,硬是被热心的病友们延长到现在。”李太轩半开玩笑、眼含热泪说。
内蒙古癌症预防与康复协会会长云丽珍说:“协会组织的集体活动,能让大家走出家门,走出心理阴影,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积极向上,群体抗癌,并让大家感到患病虽然不幸,但幸运的是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