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英文的LOGO商标、近似于大品牌的包装、标明来自国外某地的著名研究室……在北京天意新商城内,一家一家挂着“韩国”“法国巴黎”“美国”等字样的化妆品店铺内,摆满了上述化妆品。乍一看它们似乎与商场内进口品牌无异,但记者仔细调查下来却发现,这些所谓的进口化妆品都是百分百的国货
混乱的化妆品“洋品牌”换个马甲
在朝阳路一家装修时尚的化妆品店铺内,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个名为Carslan(卡姿兰)的法国彩妆品牌。
由知名艺人代言,包装精美,价格实惠,吸引了很多年轻女孩子驻足。记者看到导购小姐正在向两个女孩子这样介绍:“这个牌子是享有盛誉的法国彩妆品牌,设计师和理念都来自巴黎,深受年轻女孩子们的喜爱,电视上广告都能看得到的。”而原本还在犹豫的两个女孩当听到是法国品牌时,便毫不犹疑地掏钱购买。
记者调查发现,该品牌成立于2001年,是法国卡姿兰(香港)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之一,“卡姿兰”彩妆则是该公司经由巴黎、香港引入中国大陆市场,自称是享有盛誉的法国彩妆品牌。
随后记者拨通了卡姿兰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区营销中心的电话,工作人员明确告诉记者“我们是国产品牌”,对于外界一直认为的法国品牌,该名工作人员称,“那是理解有误。”
而在财满街写字楼内的一家名为香港伊妮诗化妆品公司内,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摆满展柜。
店内导购拿起一个名为“蜜雪·薇琪”的化妆品向记者推销,“这是兰蔻公司旗下的最新品牌,是由兰蔻公司研究室与内地公司合作开发的新产品,主要原料都是进口的。”
在该品牌的宣传册上,记者看到上面清楚地写着“2003年2月,法国兰蔻化妆品(香港)国际有限公司在上海与皙碧欧化妆品有限公司联合创建了”蜜雪·薇琪“护肤研究中心,并成功推出了 ”蜜雪·薇琪“化妆品品牌,将法国的现代护肤科技、浪漫与尊崇的感受一并奉献给广大的中国消费者”。
据本报记者了解,被人们所熟知的著名进口化妆品品牌兰蔻实际上属于世界第一大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在法国并不存在“法国兰蔻”这一公司。更可疑的是,和上海与皙碧欧化妆品有限公司合作的法国兰蔻化妆品(香港)国际有限公司,经查证,两家公司为一个老板。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假洋货”多数由国内企业一手运作,其设计生产和销售渠道完全在国内,只是牌子的注册地在国外。还有一些企业,直接在国内注册,然而却在宣传上打擦边球,宣称拥有国外的技术,在国外销售受到好评等,以此麻痹消费者。
5000元组装一个洋牌子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打着“洋招牌”的国内化妆品公司,在国外往往都没有实体公司。
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注册了一家香港公司,然后在内地进行个体工商户注册就试图鱼目混珠。这些公司通过“自己给自己授权”,堂而皇之地打着“亚洲”、“国际”、“集团”、“跨国”等名号进行经营,消费者往往看不出其中的猫腻,将国产品牌错认为进口品牌。
这样的假洋牌在北京的化妆品市场内比比皆是。他们有的称是与国外合资的,而有的则干脆承认是贴牌。
记者随后在网上找到了一个专门从事这种注册的中介公司。
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刘辉告诉记者说,他们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只要提供本人身份证和5000元钱,不出半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在香港注册一个集团公司。如果需要香港的经营产地和办公电话,他们也可以帮忙“搞定”。
当记者提出想要弄一个进口品牌时,他主动向记者出招,“你可以再注册一个美国、法国某某有限公司。虽然注册地不是国外,但是消费者看到后,就会觉得是外国品牌。”
据了解,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化妆品公司都是采取这样的做法。
它们多是通过所谓“境外注册”(多是在香港),然后再自己给自己授权,这样一个进口品牌就产生了,而实际上境外注册的公司不过是一个空壳,从生产到销售全部都是在国内完成的。
北京乐天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晓告诉记者说,最近自己也接了一些类似这种案件,消费者受骗后,往往找不到所谓的授权公司。近年来,这种先在境外注册公司,然后在国内非法经营的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美容、医疗等行业。事实上,即使在境外注册了所谓的“集团公司”,在国内也是不允许打着这样的招牌经营的。
国产货无出路?
为何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舍近求远,千万百计要把自己的产品变为“洋货”?其实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目前消费者“崇洋媚外”心态的影响。
北京艾斯克斯化妆品销售经理梁杰告诉本报记者,崇拜洋货的现象在化妆品行业中特别严重。目前,国内大商场内化妆品专柜几乎全被进口品牌占领,他们这样的国产品牌想要进去几乎不可能,只能选择在超市或者零售店内进行销售。而同样的产品,一旦带有进口字样,销售价格也就可以随之上涨。“卖多少钱人家都不会觉得贵。”梁杰无奈地说。
记者走访了北京新光天地、中友百货等大型商场,一层的化妆品专柜中,几乎被进口品牌全面占领。
据了解,目前中国很多大型商场都有“末位淘汰”制度,每月底对商场内已经进驻的品牌进行销售情况、服务质量、顾客反馈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末位的品牌就将被请出商场。因此,国产品牌即便进入了商场,也随时可能因为销售额等问题被请出商场。
面对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企业想通过“洋品牌”武装自己,对企业来说,这样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避投资风险。比如市场发展不好,撤离的、牺牲的仅是“洋品牌”一个品牌,而非整个公司。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对离岸公司或类似空壳公司的主要监管机构有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尽管商务部等部门均有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有很多薄弱之处,尤其是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管理协调的审批备案还有漏洞。
寿命预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