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52|回复: 0

害预警成多国“保命工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30 21: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害预警成多国“保命工程”

http://msn.huanqiu.com 2012-07-26 08:48环球时报

本文导读:世界各国都在为防范“N年不遇”的天灾付出高昂代价。

    本报驻印尼、德国、印度、加拿大记者 刘慧  青木  郭西山 陶短房  丁晴  柳直
  中国民政部7月24日下午发布的最新灾情显示,20日以来的强降雨已导致全国111人死亡。其中,北京“7·21”特大暴雨是自1951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雨。北京“61年不遇”的暴雨、泰国“50年不遇”的洪灾、东非“60年不遇”的干旱、北美“50年不遇”的高温酷暑……各种极端天气引发的天灾就像一块块狗皮膏药贴在世界地图的不同位置。天灾过后屡现“人祸”,最近这些年,很多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救灾防灾能力不断挨批。这也倒逼着很多地方不断提高防灾“硬件”,如修建应对“5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灾情的基础设施、形成针对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机制,并时刻不忘提醒公众提高防灾意识等。
  极端自然灾害将有增无减
  今年夏天,世界很多地方都在遭遇极端天气的考验。7月中旬,暴雨和洪水造成日本数十人死亡,20多万人受灾。6月底到7月初,德国多地遭遇暴雨雷电袭击,最多时一天之内电闪雷鸣多达15万次,5人被闪电击中丧命。阿尔及利亚《新闻报》6月26日的文章称,东非地区正遭受“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受灾人数近千万。此外,俄罗斯和欧洲部分国家洪水肆虐,北美部分地区经受50年来最严重的高温炙烤。俄罗斯《观点报》7月22日在报道中国多地遭暴雨袭击时,援引世界自然基金会俄罗斯分会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科科林的话说,强降雨或酷热天气等灾害在未来只会有增无减。据预测,未来20年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将增至目前的4倍。“德国之声”网站近日以“城市准备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为题报道说,气候专家一再警告,将来世界上的大部分城市将频遭洪水、干旱、酷热等天灾。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环境政治学家托马斯·布劳讷23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灾就像无法减速的跑车,每过10年就会加速一档。在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占到各种损失总量的1/3,而减少损失,关键看预警系统能否出色发挥作用。
  谨防预警系统成为“花架子”
  目前,今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正登陆我国东南沿海。为应对台风来袭,香港天文台23日已发出十号飓风信号,这是香港自1999年以来启动的最高级别台风预警。香港热带气旋的警报体系,是将风暴侵袭时的警告信号从弱到强分为一号、三号、八号、九号、十号5个级别。在这个人口密集的现代化都市和港口城市,民众不仅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看到预警信息,在地铁、商场、小区、医院等公共场所也能看到悬挂的预警通知。
  据美联社6月28日报道,在危险暴风雨来临之前,即便美国民众不在电视、收音机旁或听不到暴雨警笛声,智能手机用户也能接收到美国国家气象局发送的恶劣天气警告短信。该系统将提醒民众注意即将来临的龙卷风、飓风、暴雨、台风、海啸、山洪暴发、狂风、冰雹、暴风雪和其他威胁。报道说,当气象局向某个特定地区发出警报时,手机会响起特定铃声并产生振动。这是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总署从今年4月推出的更广泛报警系统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由于民众自我防护意识不够,电视、广播或手机短信等预警方式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德国气象部门发出雷电警告后,6月30日萨克森北部仍举行了一个金属音乐节,结果一道闪电击中会场附近的塔楼,造成51人受伤。即使在民众防暴雪经验非常丰富的奥地利,今年头两个月仍有1.5万名滑雪客因暴雪天气被困山上,气象部门公布的阿尔卑斯山区雪灾指数和山上竖立的各种警告标识都被他们当成了“耳边风”和“花架子”。
  各种预警系统的良性运行还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精心维护。7月初,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因暴雨袭击引发的洪灾造成上百人死亡,当地政府的洪灾预警系统成为众矢之的。据《莫斯科时报》报道,当地政府没有通过适当方式提前告知居民暴雨程度。报道说,俄罗斯境内有40%的灾难预警系统不符合要求,许多还是苏联时期建的,设备老化,有的已被弃用。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俄已投入巨资,拟在34座城市修建4000套新的信息设备。
  印尼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边缘,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还会引发海啸,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夺走20多万印尼人的生命。2010年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地震和海啸也造成300多人死亡,400多人失踪。频繁发生的灾害使印尼人逐渐重视灾害预防工作。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前,印尼没有海啸警报系统。2004年惨剧发生后,印尼开始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了预警中心。2008年,印尼在中国、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帮助下,斥资1.3亿美元启用了一套新海啸预警系统,该系统可在地震发生5分钟内向预警中心传递震级、震源、浪高等数据,供预警中心评估发生海啸的可能性。但在2010年苏门答腊岛的地震和海啸中,预警系统没有发出任何警报。印尼政府承认,这套预警系统1个月前失灵。而印尼气象和地球物理机构工作人员说,因为缺乏专业人员,无法使系统发挥应有作用。由此引发印尼民众对如此昂贵的预警系统是否有效的讨论,以及对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质疑。
  印尼政府随后进行改进,加强了对信息系统的定期检查维护,并重视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今年4月11日,印尼亚齐发生8.6级地震后,政府很快做出反应,地震发生5分钟内,警报就在印尼响起,并在此后每隔几分钟就发一次警报。印尼预警中心还在2小时内向印度洋地区的近海国家发布了海啸预警,反映出印尼防范灾害能力的提高。此次亚齐地震,印尼政府充分运用电视、广播和手机短信向民众发布疏散通知。《环球时报》驻印尼记者当天注意到,当地电视台不断更新预警信息,提醒民众提高警惕,尽快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由于政府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很小。

  “人防”是应对天灾的重要手段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天灾,很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部门。1994年1月,俄罗斯成立“紧急情况部”,它的全称是“俄联邦民防、紧急情况与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属于强力部门之一。2007年,印尼政府出台《灾害管理法》,将原本隶属于副总统秘书处的全国救灾管理中心升级为独立的政府机构,可单独指挥救灾行动。此外,印尼政府还十分重视增强民众的灾害防范意识。政府以社区为单位,大力宣传自防自救的意识和技能。其中“自然灾害志愿者”项目吸引了2万多名志愿者,他们大多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在全国各地向社区或乡村宣传灾害防范意识和技能。
  就像印度洋海啸后,多国联合参与预警演习一样,应对天灾,人类还要展开更多的国际合作。联合国和非洲区域中心理事会日前已达成协议,将在气象和地球观测卫星领域进行跨国合作,从而建立起覆盖全非洲的卫星灾害监测“天网”。
  法国《青年非洲》7月19日的文章说,非洲各国缺乏抵御大规模自然灾害的能力,无论事前的预警预报、事中的跟踪监测,还是事后的救灾和重建都力不从心,因此发展再保险业、为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资金救济就成为当务之急。
  灾害发生后,除物资援助和灾后重建外,受灾民众精神和心理上的援助也非常重要,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环节上的力量仍很薄弱。据印度国家灾害管理委员会统计,印度人口中每10万人仅有0.2名心理医生,而世界平均水平是每10万人中有1.2名心理医生。
  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方面,无论是政府、监管机构还是企业层面,人类要走的路还很长,而必要的反思、自我批评不可或缺。据美国环境新闻网7月12日报道,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总结称,造成该事故的原因是“人祸”而非“天灾”,“这是政府、监管机构和东京电力公司沆瀣一气的结果”。
  为防“N年不遇”敢于投入
  尽管核电站事故被批为“人祸”,但日本平时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措施却一直为人称道。1992年到2006年,东京耗时14年,投资2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建成全长6.3公里的首都圈外围排水道,整个排水系统的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相比之下,中国大部分城市在建设排涝工程时,采取的是标准规范的下限,造成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在北京,目前仅有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共区的排水管线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即满足每小时56毫米的降雨量,中心城区普遍按“1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当地4年前修建了能应对“20年一遇”暴雨天气的排水系统。
  《环球时报》记者最近走访纽伦堡,这是德国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最多的城市之一。纽伦堡市环保部门官员介绍说,该市排水设施可抵抗“百年一遇”的水灾,每年仅排水局的年预算就达1亿欧元。市区18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有长达1400多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网络。主干道的排水管直径达3.15米,最粗部分达到4.8米。纽伦堡还设有大容量的地下溢洪池以及数个露天蓄水池。在这个50万人口的城市里,一半家庭买有房屋保险。多数家庭备有急救包、防灾气垫、防洪袋等。记者在很多公寓里还看到一种可折叠的“防水墙”———约30厘米高的金属片,水位高时,可以升高挡水。
  泰国去年曾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导致657人死亡,经济财产损失惨重。为防止悲剧重演,曼谷在雨季来临之际,已清理完绝大部分排水沟,河流疏浚也基本完成。今年4月,泰国政府为有关防洪和修复项目支出1200亿泰铢(约240亿元人民币)。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防范“N年不遇”的天灾付出高昂代价。与此同时,各国对常见灾情的防范也不敢掉以轻心。受亚洲季风影响,印度是一个旱情常年不断的国家。由于没有中长期抗旱战略,印度中央政府过去只能在旱灾发生时被动地采取临时性的救助措施,而现在,印度也在建立可靠的旱灾早期预报预警系统,并拿出灾害救济基金和国家灾害应急基金,以减轻旱灾给国家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的损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3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