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道主为何大丰收?英国人如何搞体育?
新华社记者白旭 岳东兴
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曾用“最伟大的一天”形容上周六东道主的收获:1天6枚金牌,这是自1908年奥运会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运动员取得的单日最好成绩。
为此,英国各大媒体不吝笔墨,争相送上溢美之辞:“超级星期六”、“我们最美好的奥运一小时”、“轰动!”。
不要觉得东道主这样过于亢奋或矫情。要知道,除了在悉尼拿过11枚金牌以外,从1924年巴黎奥运会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英国的金牌数80年间始终在个位数上徘徊。最惨的一次是亚特兰大奥运会,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竟然只有1枚金牌入账。
北京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突然爆发,一气拿下19枚金牌,把传统体育强国德国甩在身后,名列金牌榜第四。而本届奥运会上,在距离闭幕式还有6天时,截至发稿时,东道主已经狂揽18金,铁定将超越4年前的成绩。
诚然,此番英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可能有“东道主效应”之嫌,但他们为了备战奥运,4年来投入极大,光资金就砸进去2.5亿英镑,而且体育机制也在完善中。
英国体育的“左膀右臂”——社区俱乐部+学校体育
英国奥委会外联部主任塞贝尔斯向新华社记者详细介绍说,英国在北京、伦敦取得“腾飞的进步”主要有4大方面因素:全身心投入的运动员、一流的教练、世界级设施以及充裕的资金。
英国运动员的培养从社区一级开始。“孩子们根据兴趣选择加入一些俱乐部,接受训练,提高自己的水平,这些俱乐部能介绍他们参与到学校体育竞技中,”他说。
和许多国家一样,英国每个运动项目也有各自的国家管理机构,每个机构都有各自的青年、成年培养计划,开展不同赛事,对有潜力运动员进行选拔。当然,选拔来源主要是学校。
“作为奥委会,我们并不参与运动员选拔,”塞贝尔斯说,“各个运动管理机构选拔人才后,需要负责对他们进行培养。”
“英国奥委会的作用仅仅是帮助英国代表团准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在比赛前和比赛期间对他们给予帮助。”
在一封给新华社记者的邮件中,英国奥委会主席科林·莫伊尼汉强调了学校在运动员培养中的作用。“我们要用更加健全的学校体育机制以及足够的资金,给那些有志于从事体育运动的年轻人提供方便的设施和各种机会,这有助于发掘人才,让那些最优秀的人走上奥运舞台。”
奥委会自负盈亏 运动员自谋生计
塞贝尔斯称,资金是一国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一个保障。在英国,投到运动员身上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国家彩票收入。
“从北京奥运会到现在的4年间,英国投入了2.5亿英镑,”他说。
“但这些钱直接给到了各个运动项目管理机构手中,英国奥委会一分钱也看不见。”
他指出,英国奥委会完全独立,不是政府机构,是独立组织,自负盈亏,收入来自于社会,比如赞助商等。英国奥委会也管不了运动员分配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解决。
英国运动员分为几类:网球、足球和自行车大都是职业运动员,有收入;其他如跳水和举重之类的运动员,都非职业,也非专业,他们虽然会拿到运动协会部分的支持资金,但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工作。“除非他们自己家境特别殷实,可以只训练、不工作。”
既然需要找工作,就需要运动员从小在训练同时,接受正规教育。“我们的运动员需要从小在训练和完成学业中寻找一个平衡。我们不认为他们应为了体育而放弃其他东西,比如学习。”
奖金一分没有
塞贝尔斯说,英国奥委会当然希望多拿金牌,但他们内部从不说‘夺金热门选手’,只说“夺牌热门选手”。“金、银、铜牌都一样,都是成功,而且不是参加奥运会唯一的目标。”
对于夺牌运动员,塞贝尔斯说,英国奥委会没有一分奖金给他们。“我们的任务是帮助运动员表现出最好水平。有些人,我们希望他们能走上领奖台,剩下的就希望他们突破自己最好成绩就好。”
尽管北京奥运会上英国取得了历史突破,莫伊尼汉说他并不满意,炮轰运动员的身份是“史上最差统计数据”。
“在北京50%获得奖牌的运动员,都是来自只占总学生数量7%的私立学校,这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这位奥委会主席指出,通过举办本届奥运会,一个主要目标是“要让全国健全或是有残疾的孩子被奥运和英国队所激励,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运动和学校体育中。”他要求英政府继续对此提供资金支持,继续往学校体育砸钱,改善、增加体育设施和师资配置。
根据一个5年计划,英国将新建4000个俱乐部,并将帮助学校和就近的俱乐部建立联系。目前,已经有2000多个足球俱乐部、2300个橄榄球俱乐部、1250个板球俱乐部以及1000个网球俱乐部承诺在2017年之前和一些学校“结对子”,共同培养人才。(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