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8月23日电(记者黄堃)伦敦奥运会虽已闭幕,但在科学界留下的余波仍在。23日,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在纸质期刊上登出华人学者有关叶诗文争议事件的来信。此前,《自然》已经在网站上就其发表的质疑文章表示道歉。这两个举措结束了围绕叶诗文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的舆论“争议”,也标志着海内外华人学者捍卫中国奥运金牌荣誉的行动取得成功,有力地回击了一些舆论偏见。
科学论述
叶诗文夺冠后,《自然》杂志网站在8月1日刊登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引发怀疑》的文章,署名尤恩·卡拉韦,文章认为叶诗文的卓越表现是“异常”的,即使当前的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完全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文章作者提倡建立成绩档案,加强对成绩优秀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查。
包括中国国内学者在内的许多华人学者迅速指出了这篇文章中存在的错误,其中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博士生江来的跟帖最为有力。江来从科学角度逐条批驳原文,如关于叶诗文表现“异常”的结论,来自不合适的数据比较,在统计学上是“典型的为了目的而选取数据”;此外,“即便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排除服用兴奋剂”的说法属于“不可知论”,不是科学的态度。
江来的论述被许多网友认为在科学分析上“完爆”原文。《自然》后来道歉的时候,为显示公正还配发了江来的这篇跟帖。
扩大声势
在此次事件中,大量华人学者登录《自然》杂志网站跟帖抗议,增加了舆论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王立铭发起签名抗议行动,虽然发起时正值周末,但短短两天内有一千多人签名。王立铭告诉新华社记者,在伦敦时间6日下午将已收集到的1050个签名交给《自然》,而截至当晚收到了约1500个签名,显示出华人学者群体高度的参与热情。
鉴于众多华人学者的抗议,以及充分的反驳论据,《自然》在6日下午在网站原文下方以“编者注”的形式公开道歉,由主管新闻类文章的杂志主编蒂姆·阿彭策勒和《自然》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共同署名,明确写道:“我们向我们的读者和叶诗文道歉。”
明确诉求
在《自然》网站上的各类跟帖中,经常有一些用词过激、显得不太理性的帖子。而此次事件中,不少华人学者就看清了事件本质,提出了理性、明确的诉求。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8月4日发表致《自然》杂志总编辑的公开信,在从科学角度陈述了这篇争议文章中的诸多谬误之后,指出《自然》的声誉因此受损,“你们如果采取措施修复你们的新闻记者造成的损害,可以加强你们的声誉”,他要求“发表平衡卡拉韦报道的意见”。
《自然》最后所做的正是这些,道歉并展示华人学者的代表性意见。正如许多细心人注意到的,这份道歉措辞复杂,是为了原文中科学方法上的错误和这些错误“造成了我们支持指责叶诗文的印象”而道歉,但没有收回原文中加强对运动成绩优秀者进行兴奋剂检查的主要观点。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要求完全撤稿较难。
还需指出的是,饶毅因为对此前一些新闻事件有较高的关注度,他的加入还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华人学者舆论旗手的作用。
理性反驳
此次事件中,引发争议的文章、随后的抗议和道歉一直都是网上“过招”,而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正式刊物登载了来自“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信件,显示出更加诚恳的态度。
起草这封信件的“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副会长、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钟伟民告诉记者,虽然这封信在《自然》道歉以前就已提交,但《自然》在道歉后又在正式刊物中把它刊载出来,这对参与此事的广大海内外华人学者来说,当然是一个更好的结果。
从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然》这么做“表现出它作为一份科学杂志,愿意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不带偏见进行报道的准则”。
钟伟民说:“这件事可以让我们思考一下如何对待、处理西方媒体偏见的问题。偏见大家都有。作为科学家,我们不能去猜测别人的动机,我们应该做的,是指出事实上的错误,让人意识到错误所在。”
“所以,理性地去反驳带偏见的观点,也就是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用对人尊重的语言,会是非常有效的。”
钟伟民说,参与此次科学界舆论斗争的不少华人学者很多都有海外留学经验,或者就在海外学习工作,他们比较熟悉西方媒体的思路,因此能够像上面提到的那样从不同方面合力,切中《自然》必须尊重事实的要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