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坎帕拉10月24日电通讯:用情浇灌中乌友谊之花
新华社记者袁卿
十多年前,台湾人张树木只身一人来到乌干达,当时他说自己“年过半百,一无所有,仰望星空,不知路在何方”。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张拥有一位贤惠的乌干达妻子、两个孩子,夫妻俩经营摩托车、汽车配件生意,把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带至乌干达广袤的乡间,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老张说,得益于近年来中乌两国友谊和经贸往来的不断加深,得益于大多数乌干达民众对中国产品的认可与需求,他在这里生意红火,生活幸福。
1962年10月,在乌干达宣布独立后第9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乌建立外交关系。近年来,随着两国政治、经贸关系迅猛发展,民间接触与交流日渐活络。很多中国人和张树木一样,通过与乌干达人真心相待、真情交流,逐步突破地域、文化和种族的界限,让中乌友谊之花屡结硕果。
联合国粮农组织前驻中国代表维多利亚回到乌干达后,去年在坎帕拉设立了“中国-乌干达文化中心”。她希望中心作为中国人和乌干达人彼此会面并增进了解的平台,在乌更广泛地传播中国文化。今年中心扩大规模,打造成乌干达最大的中国民间图书收藏基地。中心提供中文教学服务,迄今已帮助8名乌干达学生成功申请中国山东高校的奖学金项目。
“乌干达人喜欢中国绿茶和中国餐饮。越来越多的乌干达人选择去中国留学而不是传统的英美国家读书,他们回来后可以马上找到工作。”维多利亚在用绿茶招待记者后兴奋地说。
过去数十年中,中国政府为乌干达学生提供奖学金,为乌政府高级官员和企业家提供去中国进行短期培训的机会。据中国驻乌大使馆经商处的统计数据:2007年约有100名乌干达人前往中国参加培训,到201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330人,2012年有近400人因此受益。
这样的受益者就在我们身边。詹姆斯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开始了他的故事:2001年,他从乌著名高等学府马凯雷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通过中乌两国政府设置的奖学金项目前往中国深造。2005年硕士毕业后,面临众多选择的詹姆斯毅然选择了中国华为公司。“我想选择华为,可以让我拥有更宽广的未来”。
几年间,詹姆斯从产品经理到客户经理、高级客户经理,再到代理助理,直到今天成为公司的二把手,他的职业生涯和奋斗经历为公司本地员工津津乐道,成了在非中资企业当地雇员与公司携手发展的“活教材”。
根据华为公司提供的资料,自2001年进入乌干达通讯市场以来,经过数年发展,华为公司于2007年成为乌通讯市场的领军企业。2010年公司年销售收入1.6亿美元。“目前华为乌干达公司员工本地化程度已达50%以上,而且很多进入到管理层;华为每年为乌干达提供2000至3000个直接和间接工作机会。”詹姆斯说到此处,话里话外透出一种自豪。
“在乌干达,华为有来自中国的专家技术人员,负责培训当地员工并一起作业。我们在肯尼亚、南非、安哥拉等地都设有培训中心,致力于培训本国和周边国家的员工。华为公司不管走到哪里,都非常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实地转化,”詹姆斯说,这种转化最大限度受益本地员工,“通过培训,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都可以百分之百由本地工程师操作。”
其实,误解要用理解与宽容才能化解。中国重庆国际建筑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乌干达人乔治·卡巴冈布坦承,因为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该公司刚到乌干达时,曾经经历了一段磨合期。
如今,重庆国际建筑公司正在本迪布焦山区建设一条长约103公里的公路,连接乌西部重镇波特尔堡和邻国刚果(金)。公司就近雇佣了1000多名当地工人,在道路施工现场,中国员工和乌干达工人一起和谐劳作的场景天天可见。
漫步乌干达的商业区和生活区,中国商铺林立,中国餐馆有口皆碑;在坎帕拉以东数十公里的新工业区多家中国民营企业投资建厂;在乌干达多地出差,记者在主要市镇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此间专家和媒体记者都认为:随着中乌经贸往来的增强,中乌人文交流必将不断深化,两国百姓将从中受益,两国关系将在相互理解中走得更远。(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