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大众日报
10月25日,青岛海洋技师学院2012级轮机三班的几位“回炉”大学生在参加课程实训操作。
比起“面子”,一份好工作更重要
——关注大学生“回炉”学技工现象
核心提示
拿到大学文凭的大学毕业生李飞和时宇,经历过求职和就业,也拿到过最低3000元的月薪,但他们又回到学校开始“深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选择并不是去读研究生,而是到技校学习技术。
放弃几千月薪
回技校学技术
今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的大学生李飞是济南人,之前在黄岛一家空调生产企业工作,月薪3000多,但目前他已经是青岛海洋技师学院的一名新生,虽然有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但他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成了一名“准技工”。
毕业于江苏南方科技专修学院的时宇,学习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曾经到韩国工作,经过培训后成为一家汽车配件加工厂的工人,月薪8000元左右,这让时宇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原来干技术活的比我们这些大学生赚钱多了,但做一个最基层的工人,靠加班和纯粹的劳动力挣钱,又有什么前途呢!”想到这一点,时宇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应该学一门技术。他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查阅资料,向长辈们请教应该如何安排自己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从萌生学技术的设想,到成为轮机工程专业的一名技校学生,时宇终于靠自己的选择完成了这一次转身,“父母说让我自己决定,我觉得有门技术傍身能有更大的发展前途。”时宇告诉记者,自己从吉林省来青岛上学,也是看到海洋类专业在青岛十分吃香,至于选择轮机工程这个专业,是因为这个工种的缺工挺严重,自己以后找工作一定也不用发愁,“当然,前提是我得学好各种课程,拿到各种资格证,不然什么单位也不会招我的。”
“逆流”而上内心曾纠结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比于上高中、考大学、就业的模式,李飞和时宇的“回炉”学技术似乎是有点逆流而上的感觉,不仅他们身边的亲友不理解,就算他们自己也曾经在内心纠结过。
“随着了解的增加,便慢慢想开了。”李飞说,他所学的航海技术专业学制是两年,每年的学费是1.3万元,除了自己工作攒下的六七千元外,其它费用全靠父母支持和自己兼职,可李飞衡量之后,觉得这个选择不会吃亏,尤其是父母和哥哥都很支持自己的“回炉”计划。
此外,学校的管理和学习制度严格,让他对自己的选择更加有信心,“很多大学生都知道大学里的上课和考试是怎么回事,但在这里可不行,几个老师一开始就放话了,谁要是4次不上课,就别想有资格参加最后的考试。”李飞说,在海洋技师学院学技术,不仅要拿毕业证,还要考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缺了任何一样都不行。
与工科专业毕业的李飞不同,时宇是从文科转到了理科专业,“轮机工程专业挺深奥的,我的底子是文科,学起来有些吃力,尤其是绘图方面。”时宇对记者说,他的课程有《制图基础》、《船舶电气》、《轮机英语》、《主机》等,每一门对他来说的都是大难题,“既然选择了,就必须坚持下去,否则还是一事无成,我来学技术就是为了奔个好前程,不想也不能半途而废。”
据了解,李飞和时宇目前所在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是带着大学文凭来学技术的,他们都觉得一时的面子问题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是未来的一份好工作更重要。
大学生“回炉”现象普遍
记者在采访两名“回炉”学技术的大学生时发现,像他们这样拥有大学学历和学位,又来学门技术的人还不少,仅航海技术一个专业就有四五个,其中一人还是学中医的本科毕业生,而在青岛海洋技师学院,这样的在校生共有300余名,其中近200名学生是在职的职工,希望通过回炉培训深造自己,以满足更好岗位的要求,其余的100余名学生则是毕业后尚未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学门技术当自己的求职敲门砖,获得更好的机会。
如今,大学生“回炉”现象已经见怪不怪,有的职业学校甚至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回炉班”。
“有人觉得大学生再来技校学技术是浪费,其实我觉得这种行为很值,学到技术可以找到更好地工作不是更好?”青岛海洋技师学院院长孙海生介绍说。
在青岛海洋技师学院院长王佐恺看来,上过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更高,比刚高中毕业的孩子掌握了更综合的知识,“以英语为例,这门课是海洋类专业的重点,出海了必然要和外国人打交道,语言不通什么都白搭,相比之下,回炉的大学生们几乎能全部通过考试。”王佐恺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经历过求职与工作,凡是下决心来学门技术的,都已经意识到一门技术在社会上的重要性,“相比于愁眉苦脸的初中生高中生,回炉的大学生们更有理想、更有实力,不用老师说就会拼命去学习,他们毕业了就是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我要是船长,我一定先提拔这些水平高的!”(记者 李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