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广州11月19日电 题:长跑之殇何解?——由广州马拉松选手终点猝死说开去
新华社记者王浩明
18日举行的首届广州马拉松,两万人齐跑的大狂欢让整个城市兴奋。但一个青年的悲剧却让人揪心:当天,在10公里终点倒下的21岁男选手19日被确认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而近日以来,相继有多所高校在运动会上取消了长跑项目,引发了社会的激烈讨论,马拉松选手猝死的悲剧也带来了“生命之问”。
21岁选手倒在终点
18日早晨,在广州马拉松10公里的终点处,不少人都看到了让人揪心的一幕。一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在完成比赛后,倒在了终点线上昏迷不醒。20个小时的抢救没有能够让他再次苏醒过来。19日上午,抢救医院确认这位年仅21岁的小伙子在医院宣告不治。
据了解,这名选手在冲过终点线后晕倒,在医务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后立即被送往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抢救。据医院介绍,医护人员进行长期不间断的心肺复苏后,该选手一度恢复心跳。但至18日晚这名选手心脏再度衰竭,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今日上午患者发生多脏器衰竭,无法逆转,不幸去世。
该选手的微博随后被转发,他生前的最后一条是“胜利完成5公里”,还配了现场的照片,让人唏嘘不已。
专家提醒量力而行
马拉松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爱好者,而这样一项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运动,也屡屡遭到死神的威胁。柏林的半程马拉松也在2007年和2010年先后发生两次运动员猝死的悲剧。
在广州马拉松的《报名须知》中,有这样的提示:“马拉松是一项高负荷大强度长距离的竞技运动,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竞技项目,对参赛者身体状况有较高的要求,参赛者应身体健康,有长期参加跑步锻炼或训练的基础。广州马拉松组委会要求每一位参赛者在赛前去相应医疗机构进行体检。”记者同样在上海马拉松和北京马拉松的《报名须知》上发现了相似的文字。
本届广州马拉松,组委会共安排了20台救护车、250多名医护人员、380名医疗志愿者,建立了17个医疗点。“在赛道上每隔150米我们就安排了一名医疗志愿者,”广州马拉松组委会医疗保障部部长、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唐小平介绍。
专家提醒,马拉松的参与者一定要量力而行,一方面必须平时坚持锻炼,另一方面则要充分了解相关的知识,特别是一定要把握住风险的底线。而组织者也要在赛前加强安全的宣传,甚至强制性地要求选手提供体检报告。
“长跑之殇”带来“生命之问”
近日以来,在武汉、西安等地相继有多所高校在运动会上以“安全原因”取消了长跑项目,而接踵而至的是中小学生体育课或体育考试中长跑项目的取消——不少人惊呼,长跑这项运动在中国也要消亡了。
在马拉松运动员猝死的悲剧笼罩下,“长跑之殇”给社会出了一个难题——跑还是不跑?
其实,不少专家都忧心忡忡,如果对生命的敬畏转化为对体育的畏惧,那么带来的结果很可能是本末倒置。而体育教育走到这个“学生怕、家长怕、学校怕”尴尬节骨眼上,面临的问题似乎是一连串的。有专家表示,体育教育陷入如此窘境,第一个就是因为常识教育的缺乏。
“为什么我们屡发长跑猝死的状况?为什么学生和家长越来越怕孩子从事较为激烈活动?一方面当然很多人的基础锻炼不够,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人连常识都不懂。”中山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他建议,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把身体健康的常识作为必修课。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只教怎么跑,从来不说什么时候应该不跑。最起码,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要放弃,也就不会有这么多遗憾发生了,但现在我们的学校,没有这些常识的普及,”他说。
据媒体报道,东京马拉松2007年举办以来,保持着选手零死亡的纪录。专家认为,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显然功不可没,这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许可以让人们窥见一斑。
“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都配备自动除颤器(AED),这个如笔记本大小的小盒子能够对突发心脏病人进行第一时间自动除颤;AED在一些高风险体育比赛也会应用。这些强制性的配置甚至都写进了他们的某些法规,”长期从事赛事运营的上海某体育公司李蔚介绍。
或许,“生命之问”的解答需要整个社会从一点一滴开始,而体育、教育、公共卫生等方方面面都应为之。(完) |
|